|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二)
小题2:文章题目中的“历史暗室”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4:从文章的内容和标题来看,全文重在写周海婴,而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却在评价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1)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自我奋斗。(2)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中国人务虚,崇尚清谈,看重精神的作用,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答第四段中的其他要点也可)。(一点2分,两点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从文中找到论述“神”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分析判断。D说“《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他们在不断地同自然的抗争中最终都凭借‘神’而取胜”错,原文说“《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仍无功而返”。所以选D。
小题2:可根据作者在文章中论述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是否符合。B.只是借助神力,只是一种意念上的胜利;C.“不相信自己”错误,他们也相信自己,但太崇拜神力;D.“都是”判断错,中国人“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西方人“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所以选A。
小题3:此题可首先从文章中找到作者论述中西方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的第三、第四两段,然后根据作者在文中的论述观点,根据提示性的语句,进行筛选或概括即可。如第三段的“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第四段的“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可分别从这两句中概括或提取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无论怎样成功的艺术家,必有他的短处。泰戈尔也逃不出这条公例。
哲理本不宜入诗,哲理诗之难于成为上等的文艺正因这个缘故。许多的人都在这上头失败了。泰戈尔也曾拿起尤利西斯的大弓尝试了一番,他也终于没有弯得过来。国内最流行的《飞鸟集》,作者本来就没有把它当诗做,便是那赢得诺贝尔奖的《吉檀迦利》和那同样著名的《采果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诗人理智中的一些概念,还不曾通过情感的觉识。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
泰戈尔的文艺的最大的缺憾是没有把捉到现实,便是形而上的诗也是生命的表现。形而上学惟其离生活远,要它成为好的文学,越发不能不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表现。泰戈尔虽然爱好自然,但他爱的是泛神的自然界。人生也不是泰戈尔的文艺的对象,只是他的宗教的象征。诗人的“父亲”“主人”“爱人”“弟兄”“朋友”都不是血肉做的人,实在便是上帝。泰戈尔记载了一些自然的现象,但没有描写他们;他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泰戈尔也摘录了一些人生的现象,但没有表现出人生中的戏剧;他不会从人生中看出宗教,只用宗教来训释人生。
在艺术方面泰戈尔更不足引人入胜。他是个诗人,而不是个艺术家。他的诗是没有形式的。我讲这一句话恐怕又要触犯许多人的忌讳。但是我不能相信没有形式的东西怎能存在,我更不能明了若没有形式艺术怎能存在!
泰戈尔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哲学,他在欧洲的声望也是靠他诗中的哲学赢来的。我们要估定泰戈尔的真价值,当保持一种纯客观的、公正无私的态度。
(选自《闻一多全集·泰戈尔批评》,有改动)
小题1:结合材料,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诗学观。(4分)
答:?
小题2:请简要分析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
答:?
小题3:请结合材料,从泰戈尔“记载”的自然“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的角度,评析以下《飞鸟集》中任一诗句。(6分)
①群星不怕显得像萤虫一样。
②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是情感的表现;诗是现实人生(社会、生命、现实)的表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并重。(4分。一点1分,三点4分)
小题2:诗人在诗歌中主要要表达情感,不须反映哲理;虽然不必刻意拒绝哲理,但也不能刻意反映哲理;至于在诗中以哲理来取代情感是万万不行的。(5分。第一点1分,第二点、第三点每点2分)
小题3:结合任一诗句,具体分析诗句没有“官觉的美”,得3分;具体阐发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灵性的美”给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由第二段“诗家的主人是情绪”可推出“诗是情感的表现”;由第三段“便是形而上的诗也是生命的表现”可推出“诗是生命的表现”;由第四段“但是我不能相信没有形式的东西怎能存在,我更不能明了若没有形式艺术怎能存在”可推出“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并重”。
小题2: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形象的说法换成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完成题目。
小题3:读懂题干,明了要求是最重要的。第一,评析其中一个诗句;第二,阐发该诗句的“灵性的美”;第三,分析诗句没有“官觉的美”。如第二句“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的含意是“人们都认为尘土是脏的东西,所以说尘土受到损辱。 但是尘土却开出美丽的花朵给人观赏,并没有报复人类,而是以德报怨,显出尘土品格的高尚”。这是陈述了一个哲理,显出了诗人的灵性;但诗人没有描述尘土如何受到损辱,又如何开出怎样美丽的花朵来让人观赏,不能使读者感觉到“官觉的美”。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摘编自骆玉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如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
B.“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C.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D.“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辑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C.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D.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这也并不为过。
B.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
C.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
D.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
参考答案:1.B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回中,探春题诗为:?
斜阳寒草带重门, 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 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 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 多情伴我咏黄昏。?
通过这一首诗,你能看出探春怎样的命运??
参考答案:
宝玉挨打后不久,贾政点了学差到外省公出,宝玉得到了“解放”,在大观园内“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时,探春忽然雅兴大发,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菩孝敬宝玉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他们便借此成立了海棠诗社,上面是探春作的第一首诗。
咏海棠诸诗以及后面的咏菊诸诗,每一首都“诗如其人”,把大观园群芳每个人的思想、情趣、品格表现出来,同时作者曹雪芹也通过其中词句隐示了他们的命运。
探春这首诗也就是她本人的写照。“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同义语。“雪为肌骨易销魂”也是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绢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在把握小说全部有关情节的基础上结合主题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