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第一段说“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
点评:考点要求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出重要概念的意义。所谓“文中”是指理解概念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探究。“重要概念”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具有深层含义、是文章主要说明对象的词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要解释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具体而动态的、和字典有着某种联系的意义。
小题2:试题分析:原文为“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社科文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试题必出题,也是体现语文基本能力的经典试题。关于文中重要词语(即重要概念)的理解,可能是概念的理解,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小题3:试题分析:“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在《风俗通》中有记载”于文无据。
点评: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意,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并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概括要求:一是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欺骗
闫岩
范长寿这些天感觉浑身没劲,正赶上单位就要搞职称考试,这是关系到他前途命运的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所以一点小病他也不在乎。考试完后,他才去找他的妹妹长英看病,他的妹妹是市医院的医生。长英给哥哥检查后笑着说对哥哥说,没什么大事,给你开点药,吃了就没事了。
长寿和长英是同父异母的兄妹,长寿的亲妈死了后父亲娶了现在的母亲,然后生了妹妹,后来父亲得了尿毒症,那时医术还没那么高明,不能换肾,就病死了。后来,继母没有再外嫁,就带着8岁的长寿和4岁的长英一起生活。继母没有外看他,把他当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养着。他和妹妹都为母亲争了光,上了大学有了出息。如今母亲和长英住在一起,长寿一家人星期天过去团聚。
几天后,长英突然给长寿打来电话,说母亲病了,是肾衰竭,和父亲一样需要换肾,她的肾不匹配,正在想办法找和母亲匹配的肾。长寿马上赶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亲,焦急万分,问妹妹找到合适的肾没有,妹妹无奈地摇了摇头。长寿心里顿时思绪万千,继母含辛茹苦养育他这么多年,如今病了,他应该不顾一切地救母亲,他应该把自己的肾换给母亲,可又有一种自私的念头涌上心头,现在他正处于事业上升的阶段,如果身体状况不好了,对他的前途事业肯定有很大的影响。他翻来覆去地想,一会儿是母亲怎么疼他爱他养育他,一会儿又是自己的前途渺茫。他看着妹妹期望的眼神,最后终于下了决心,换!其实他还有一个自私的想法:他的肾也不一定能匹配母亲。可是结果一出来他就有点懵了,他和母亲的肾是匹配的。他已经别无选择。其实长英已经看出了他的心思,把他叫到一旁说,哥哥,你要想好了,换不换你自己说了算,虽然你也跟她叫妈,可她毕竟和你没有血缘关系,其实妈也不想让你换的,我是救母心切。长英的一席话让他很感动,他肯定地说,换。
手术很成功,母亲醒过来躺在床上面带微笑问他:“儿子,感觉怎么样?”看到母亲欣慰的样子,长寿突然感觉有点恨母亲,他觉得母亲应该为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捐献而感到难过,可她偏偏是在笑,他想,如果是自己的亲妈肯定不会让他这样做的。
换肾后他的身体是虚了点,但还没出现什么大事,母亲一恢复便经常跑到他家里来照顾他。那天晚上,母亲在家里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摔倒在地,马上昏迷过去,在医院里抢救了两个多小时也没抢救过来。妹妹长英哭得昏天黑地,他和妻子也掉了不少眼泪。妻子埋怨他说,你做事太草率了,看,换得不值了吧?他无语以答。
母亲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兄妹俩来到母亲的坟上,长英突然问:“哥,你后悔把肾换给妈吗?”长寿不知道怎么回答。长英说:“哥,有一件事我一直瞒着你,妈生前死也不肯让我对你说明白,可是我实在瞒不下去了,因为我不想让你对死去的妈有什么怨恨和不满。其实,妈身体一直好好的,没有换你的肾,而是把她的肾换给了你。”长英擦了擦泪接着说,“你那次来检查身体。我知道了你的肾有了大毛病,可不敢对你说,回家和妈一说,妈也不让我把病情告诉你,妈说如果让单位的领导知道了,会影响你的前途,最后妈想了一个办法,说她病了需要换肾然后把肾换给你,开始我不同意,可是妈说如果不这样她就先死,她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子受苦。”长英已经泣不成声了。
长寿的头开始发涨,他想起了母亲躺在病床上那欣慰的笑容,此时他才明白过来,那曾经让他起恨的一瞬其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瞬间。?选自《文学报·微型小说》
小题1:“手术很成功,母亲醒过来躺在床上面带微笑问他”这句话和后面的哪句话相照应?母亲“微笑”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照应的句子:?
(2)细节描写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小题3:为了突出母爱的朴实、圣洁和无私,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答:?
小题4:这篇小说以“欺骗”为题,可能有作品主题、情节等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提示(1) 他想起了母亲躺在病床上那欣慰的笑容? (2)文中写到母亲躺在床上面带“微笑”,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为儿子成功换肾的欣慰,引出对长寿的心理描写,产生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小题2:提示2.母亲:平凡而伟大,智慧而无私,关心照顾儿子,无微不至,以无私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具体表现:①这位母亲不是范长寿的亲生母亲,而是继母,可见她的无私;②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儿子着想,无微不至,在儿子生病时,母亲毫不犹豫地为儿子献出肾脏,而且巧妙地让儿子接受了自己的肾脏。③母亲用全部的心血呵护着儿子的健康,直到自己倒下,她为儿子付出了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
小题3:提示:母亲谎称自己需要换肾而决定将自己的肾换给儿子;母亲手术后尽力照顾儿子,希望儿子早日康复,且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儿子以为是要将自己的肾换给母亲,一再犹豫,手术前甚至心存侥幸,想着自己的肾不一定和母亲匹配,手术后看到母亲的微笑心存恨意,母亲去世后更是后悔,认为自己做了件没意义的事情。小说将母亲的无私和儿子的自私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母亲的圣洁和伟大。
小题4:提示A、作品主题方面:①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了平凡、朴实、无私的母亲形象,母亲为了儿子的健康和前途,说是自己的病需要换肾,而将自己的肾换给儿子,这种充满温情的谎言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②小说弘扬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小说中的母亲是继母,继母的形象通常是不公,阴险狡诈、恶毒的代名词,但本文中继母以无私诠释了母爱的。B、使情节曲折、集中、更能打动人。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一次“善意的欺骗”展开的:因为母亲“欺骗”儿子,所以小说以范长寿为视角展开故事的叙述,很好地描画了范长寿内心的波澜,而母亲的心理活动却很少表述,但完全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感知,所以故事情节安排紧凑,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让人感动不已。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蓝调
朱以撒
①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显出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②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岑寂、萧瑟。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涌到沙滩上,消失,又复始。这种单调和机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简单产生了大美,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象给人。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角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单纯简约。?
③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转上一圈。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冶连在一起。一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一个人从城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内容都有所更变。夕阳眼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眼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闲服、沙滩鞋只是改换了肢体上的行头,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被抽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子松松垮垮。 ?
④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缓缓地把一个柔和圆转的中音送了出来,而后是主旋律随之跃起。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一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少男少女围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无边际的幻想。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人在篝火前,就有一些年少,像眼前千万年的海水,每一次目击都是汪洋恣肆,一直没有能力看出有何变故一——不变也是会让人生出感慨的,因为不变比变要更困难。这些在篝火前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 ?
⑤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竟太小,一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每一个临海的国家,都有被怀疑的理由,就像常在海边走的沙滩鞋,一定会被海水浸润。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的问题要牵扯出来——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沌沌?那时的眼力可以穿透到多远?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
⑥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淋淋的清洁。立秋之后,沙滩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围中,大海得到了歇息。 ?
⑦只有很少数的人乐意反季节而行,这使他们行走在静谧之中。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 ?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简单产生了大美”,这“大美”是开放阔大,是真诚坦荡,是畅快通达,是单纯简约,是热闹至极的曲折表达。 ?
B.“生活是以互相对照的方式展开的”,这说明城市和海洋互相彰显着对方的美,暗示城市和海洋各具鲜明的个性与美的特质。 ?
C.“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着意表现了人生的无常,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失落感。 ?
D.“使大海变色”“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但大海的颜色还是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含蓄地揭露了人类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力之大。 ?
E.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以大海的简约来对比城市的拥挤、脏乱,以大海的静谧来突出城市的喧嚣等。 ?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②段中写海浪的“单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两种“蓝调”?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E
2.①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说明一旦人意识到自己需要为生存而劳累,那么这个劳累强度就会越来越大。②纯粹的自然已经被破坏,我们再也无法体验纯粹自然之美。(①句是一个比喻句,其前一句是说人为了生存而劳累,本句运用比喻则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劳动强度会越来越大。因此,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要对前面的句子有准确的把握,要注意语境。②句是一个对所在文段进行总结的句子,其中“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针对的是“我”“看过”的“一本地理杂志”中的“纯粹之道”;而“远古的环境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则是对由书本回归现实的失落的概括。) ?
3.作者写海浪的“单调”,意在引出下文,揭示自然之哲理——“简单产生了大美”,并将海浪的“阔大”“毫无掩饰”和城市的局促、虚伪进行对比,含蓄倡导为人也要如“海浪”,真诚坦荡。 ?
4.一是指有空旷、清澈、岑寂、萧瑟等特点的大海,一是指书中描绘的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等地未被污染的纯粹自然之美。用意:写前者意在表现对城市生活的嘈杂、拥挤、脏乱、虚伪的不满;写后者意在揭露人类对几近于永恒的自然的改变与破坏,从而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