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事件真相尚未明了,“错在政府”的骂声早已四起,“人人喊打”的喧嚣中,“有罪推论”颇受欢迎,辟谣信息却乏人顾及;电影上映,正常的观影感受变身为简单粗暴的情绪宣泄,极端言辞充斥网络,戾气横生;为求编制,万千学子趋之若鹜,高学历俯身于冷岗位,“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为图方便、求速成,民众不循正轨,走捷径、潜规则大行其道,社会规则权当过眼云烟,“唯结果论”渐成价值标尺。这些现象,共同勾勒出当前社会心态的失衡图谱。每一种不良心态的滋生,都是社会现实和舆论环境的真切投影。而它们的固化、交织与扩大、蔓延,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问题的冲突、冲破规则的边界、导致价值观念的紊乱。一旦不良心态成为社会惯习,影响的不仅是公共秩序的稳定,更直接腐蚀社会前行的内在动力。越是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越需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所有人的精神导引和行为坐标。而良性心态的形成与稳固,需要日积月累的共同努力。政府的角色,在于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从源头上铲除权力寻租、利益交换的“温床”,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每一个公民,同样不能缺席,个体情绪的状态,与整个社会心态的生长轨迹息息相关。只有更多人的心态步入良性轨道,通向“中国梦”的步伐才会愈加坚实。
(选自郑轶《修复不良心态,谁也不能缺席》,《人民日报》,2013年1月17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当前社会心态失衡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2:社会心态失衡如果蔓延下去,会产生怎样的后果?(5分)
小题3:针对当前社会心态失衡的种种表现,结合材料,简述作为公民应如何面对。(6分)
2、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基因检测可预知秃顶几率
①那些担心自己过早失去头发的年轻人现在不必再紧张地盯着家族中秃了顶的亲人发呆了,只需进行一次DNA检测,他们就能知道自己在40岁前秃顶的几率究竟有多高。
②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头发DX”公司发明了这一检测方法.该公司说,通过寻找95%的秃顶人士都拥有的一种基因变体便可以预知受检测者过早秃顶的几率.如果在检测中发现了这一基因变体,那么便有60%的几率在40岁前秃顶.该检测还可辨别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如果拥有这一基因变体,那么受检测者就有85%的几率不会在40岁前秃顶。
③人们可以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DNA样本寄往该公司进行检测,该公司会将检测结果寄回,结果中包括受检测者头发的所有细节.这一检测于今年1月推出,收费149美元,可通过“头发DX”公司的网站进行,一些医生的办公室也可进行这一检测。
④该公司总裁安迪 戈伦说,目前市面上99%治疗秃顶的产品都是骗人的,DNA测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依据,可以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怎样治疗掉发问题.戈伦说:“我们的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消费者喜欢这一点。”
⑤对这一检测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的哥伦 比亚大学基因工程学副教授安杰拉﹒克里斯蒂亚诺说,目前还很难确定导致秃顶的原因,因为目前已经发现的与掉发有关的基因少之又少
⑥她说,虽然“头发DX”公司对导致掉发的一种基因变体进行了分析,但仍有许多其它尚不为人知的基因变体在决定秃顶的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⑦克里斯蒂亚诺说:“只挑出一种基因的做法有点武断.不过其他能做的事情的确很少.如果我们不知道起作用的另外10种基因是什么,就很难知道这种基因究竟起多大作用。”
⑧美国掉发协会创始人斯宾塞 科布伦承认,这一检测并不完美,但该协会对这一检测提供了支持
⑨科布伦说,人们一般要等到已经出现了秃顶的征兆时才会采取措施,但如果知道自己的基因注定要掉发,就可以提供一个要保护好自己头发的理由。?
(据2008年3月3日《今日美国报》报道)
6.下列关于基因检测预知秃顶几率检测法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
A.这种检测方法是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公司于今年1月发明的。
B.这种检测方法可准确预知一个人在40岁前是否秃顶。
C.这种检测方法规定受检者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成DNA样本。
D.这种检测方法可通过该公司的网站或一些医生的办公室进行。
7.下列表述不符合“头发DX” 公司提出的基因检测法原理的一项是: ( )
A.秃顶是基因变体造成的,通过寻找95%的秃顶人士都拥有的一种基因变体便可以预知受检者过早秃顶的几率。
B.如果在检测中发现了该公司找到的那种影响秃顶的基因变体,那么受检者就有可能在40岁前秃顶。
C.该检测还可辨别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该变体抑制着秃顶的发生。
D.如果受检者拥有他们辨别出的那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那么在40岁前就不大可能秃顶。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基因检测法是目前预知秃顶几率最完美的检测方法,因而会受到消费者的喜欢。
B.从分析基因着手,有可能找到秃发的真正原因,从而找到治疗秃顶的办法。
D.家族中有秃顶亲人的年轻人担心自己也会秃顶,主要是因为秃顶是可以遗传的。
3、阅读题 废墟里钻出的绿枝
冯骥才
车子驶入绵竹,这里好像刚经过一场惨烈的战争。零星的炮声--余震还时有发生。到处残垣断壁瓦砾成堆,大楼的残骸狰狞万状;多么强烈的地动山摇,能够把一座座钢筋水泥建筑摇得如此粉碎?
五年前,我来绵竹考察年画。绵竹不愧是西部年画的魁首。它于浑朴和儒雅中彰显出一种辣性,此风惟其独有。绵竹人颇爱自己的乡土艺术。那时已拥有一座专门的年画博物馆,珍藏着许多古版年画的珍品。其中一幅《骑车仕女》和一对“填水脚”的《副扬鞭》令我倾倒。前一幅画着一位模样俊俏、身穿旗袍、头戴瓜皮帽的民国时期女子,骑一辆时髦的自行车,车把竟是一条金龙。后一幅是“填水脚”的《副扬鞭》,“副扬鞭”是指一对门神,“填水脚”是绵竹年画特有的画法。
这次奔赴灾区,首先是到遵道镇的棚花村。站在村子中央,环顾四方,心中一片冰冷。整个村子看不到一堵完整的墙。茫然中想到,最要紧的是要去看看另外两个地方:一是年画博物馆是否保存完好,二是两位老艺人现况到底如何。
年画博物馆白色的大楼已经震损。楼上的一角垮落下来,外墙布满裂缝。馆长胡光葵看着我惊愕的表情说:“里面的画基本上都是好好的,没震坏。”他的这句话是安慰我。我问他:“可以进去看看吗?”眼见为实,只有看到真的没事才会放心。
打开楼门,里边好像被炸弹炸过,满地是大片的墙皮、砖块和碎玻璃,可怕的裂缝随处可见,有的墙壁明显已经震酥了。但墙上的画,尤其五年前看过而记忆犹新的那些画,都像老朋友贴着墙排成一排,一幅幅上来亲切的欢迎我。打开“古板画库”厚厚的铁门,里边两百多块古画版整齐的立在木架上,毫发无损。看到这些在大难中奇迹般的完好无缺的遗存,我的心熠熠的透出光来。
当我走进老艺人居住的孝德镇的射箭台村,心中的光越来越亮。当今绵竹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老艺人,一位是李芳福,今年八十五岁。上次来绵竹还在他家听他唱关于年画《二十四孝》的歌呢。他的画风古朴深厚、刚劲有力,在绵竹享有北派宗师的盛名。地震时他在五福乡的老宅子被震跨了,现在让儿子接到湖南避灾,人是肯定没事的,灾后一准回来。另一位是南派大师陈兴才,年岁长些,人近九十,身体却很硬朗。我见到老人便问:“怕吗?”他很精神的一挺腰板说:“怕什么,不怕!”大家笑了。他的画风儒雅敦厚,色彩秀丽,多画小幅,鲜活喜人。如今陈家已是四世同堂。两岁的重孙儿在画坊里跑来跑去,时不时也伸手去抓画案上的毛笔,它将来也一定是绵竹年画的传人吧。民间艺术生在民间,民间是民间文化生命的土地。
在受灾最重的汉旺镇那几条完全倾覆的大街上考察时,我端着相机不断把发现的细节摄入镜头。忽然我看到从废墟一堆沉重又粗硬的建筑碎块中钻出来一根枝条,上边又生出许多新叶新芽,新芽方吐时隐隐发红,好似带血,渐而变绿,生意盈盈,继之油亮发鲜,茁壮和旺盛起来。它忽地唤起我刚刚在射箭台村画坊中的那种感受,心中激情随之涌起,不自禁一按快门,咔嚓一声,记录下这一倔犟而动人的生命景象。
1.绵竹古版年画《骑车仕女》折射出民国怎样的时代特点?显示出民国时代绵竹人什么样的文化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奔赴绵竹灾区后,为什么想到最要紧的是要去看“年画博物馆”和“老艺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李芳福和陈兴才这两位老艺人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在他们身上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废墟里钻出的绿枝”具有怎样的生命特征?它唤起了作者怎样的艺术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至今仍有不同观点。比较流行的说法有祝捷说、杨贵妃说和抗元说。
一种说法是,月饼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朝初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西域商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把杨贵妃也牵扯了进来。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而带有神秘色彩的当属抗元说。元代,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终于推翻元朝政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此后,吃月饼便成为一种官方倡导的民俗。
实际上,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在此前的北宋,皇家中秋节的食谱中记载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这是否就是月饼,现在已难以考证。
到明代,民间中秋吃月饼的记载不少,这表明了当时的一种流行。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历经上千年的积淀,今天的月饼,通过材料、皮质的选择,使月饼具有特殊的地域风味,已经形成了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不同风味的月饼。
有专家指出,真正的传统中国月饼,能够从八月十五保存到正月初一还不腐坏。这是为了让八月十五不能及时赶回家的亲人吃上月饼,并且制作过程中还要用到十年以上的陈猪油等,有一系列复杂的方法,所以月饼久放不坏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防腐剂超标。
除了传统的月饼,冰皮月饼、水晶月饼、冰淇淋月饼等新花样和口味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并更多地被年轻人所接受。
(节选自《北京日报》)
小题1:关于中秋吃月饼起源的传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十五凯旋而归,一位商人送来圆饼庆祝,高祖李渊分给众人吃,并笑指空中明月说了一句话,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由此开始。
B.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见月而改名“月饼”。
C.朱元璋抗元朝起义,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天,以互赠月饼来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吃月饼的习俗也由此流传开来。
D.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中秋吃月饼的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