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8-09 21:42: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的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 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护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粱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E.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2)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如你在远方?许达然
此地阳光恹恹,此地氛围溷溷。你已疲惫,窒息于此地的世俗,喧嚣与愚昧。向往远方,你将去,悄然远离此地。
远方有海,有山与林;远方总是飘扬着你的梦。如你在远方,你独立在传统的影子外,阳光染你,山峦拱你,树林托你;你呼吸无羁,毛孔舒逸。
自故乡携忧郁来,你蛰隐在山麓与水溪间,那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镇。不再哭,甚至珍惜每一声叹息。你欣然活着。
第一朝醒来,你说:“早安,一切存在。”然后饮一杯清醒自己的露水,然后捶钟,捶醒山林里的鸟兽,捶醒人。然后他们醒来发现你的存在。笑问你从哪里来,你说你来自远方,那虚伪与贪婪统治的远方,那曾被你爱过,将来又会被你爱的故乡。然后告诉人们,你不需要名字,你是无名字的捶钟者。
日日,你听草与草的细语,拈花微笑。在沙滩上画自己,让自己被浪淹没,而浑然忘记自己。夜夜,你开窗迎接星子们温柔的造访。“你爱星吗?”你会突然想向一个人写信但写后又撕碎,将纸悄悄撒在风中,撒在海上,撒在你的遗忘里。以前你没问他,现在你再也不能问他了。以前你发现自己喜欢他,但你们总是那样沉默,那一天,他突然沉默地离去了——他已死去许多年了吧?
有雾。雾来时你不知道,但你曾送雾离去。行在雾里,你将满足于自己的孤独,骄傲于不被群众荒谬的迷惑,骄傲于拒绝人间的庸俗。再也不需礼节,不需权威,不需偶像,也不需圣贤;你只需清醒,只需良知。你苦恼,只因清醒,只因还有良知。有雨,雨会为你弹沉重的歌曲,使你更凄寂,你以你的凄寂冷漠人间的丑陋。踽行在雨里,让泥土沾你,泥土与你只差一个上帝而已,但是上帝啊!你在哪里?雨霁时,擦干身体,但愿自己是个浴后的婴孩。你欣赏自己,想起,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每个人都是块泥土!有鸟,安眠于巢,你不破坏他们的美梦。会有鸟飞过,你曾羡慕航海的水手,但那时你羡慕轻捷地飞过,以影子戏浪的燕子。看浮云悠闲飘过,山默然,如你,如你的默然伫立,敞开心门:“来吧!一切真善美。”
也在海里游泳,造访鱼的屋舍,跟鱼交语;鱼将惊奇你这条陌生的大鱼,你只好介绍自己,告诉鱼,人类可笑的现代文明,鱼也笑了。然后造访珊瑚的胜绩,告诉珊瑚们,他们的尸体比金字塔还美丽!
秋来时,去捡拾落叶与落花吊祭秋,在他们的墓冢上写句歌迎冬,让镜头去传秋的悲哀。春来时,在墓旁徘徊,倾想冬对大自然残酷的爱与恨,然后以一股悲哀拥抱春。啊,春,又是春时,世人为什么仍存冬意?
不再期待,期待一切曾被期待过的;不再赞美,赞美一切曾被赞美过的。以良知品评一切,你看很多书,燃烧很多热情,很多慈祥,很多冥思。你是真实存在的自己。
不写信,只将怀念埋在日记里。不遗忘别人,也许别人已把你遗忘,但你并不介意。你是那紫罗兰,固执地不在白天绽放,只在黑暗时默默地害羞,默默地祝福别人,默默地闪烁贞洁。当有一天,毛发被染白,不知已越过了世纪,不知祖先墓冢的草已长得比你还高,只知自己等不急了,你悄然归来,不再像去时昂然,你脚步蹭蹬。你仍认识故乡,但故乡已将你遗忘。故乡的老人会笑问客从何处来,你会泪答,你回自远方,回自梦。你属于故乡。
然后你告诉他们,每年秋天托鸟寄一片落叶回乡的人是你,那落叶是你的怀念;你说:“以前离开这里时,这里是养羊的草原,而今学生代替了羊。”然后,你将聪明故乡的愚昧,高贵故乡的世俗。无论人们怎样待你,你并不是那怕失望而鱼池钓鱼的绅士,你是那到大海钓鱼的渔夫。失望惧你。你还惧什么?
然后,你忘记你曾在远方。 然后,你死在故乡。
小题1: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答:?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行在雾里,你将满足于自己的孤独,骄傲于不被群众荒谬的迷惑,骄傲于拒绝人间的庸俗。(2分)答:?
(2)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每个人都是块泥土!(2分)答:?
小题3:本文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含义与作用。(4分)答:?
小题4:本文作者许达然,是一名有过留美经历的台南籍历史学者。请结合本文内容,结合你的生活观察,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6分)答:?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利益集团的存在提出的现实挑战
舒?锋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提出,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越来越分化、多元化和异质化,公众的利益意识越来越自觉,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利益集团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所以,“承认不同利益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存在”在当下就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长期以来,“利益集团”是一个颇具贬义色彩的字眼,一提起“利益集团”,似乎就是指那些“既得利益集团”或“非法利益集团”。事实上,像前几年的广东湛江海关走私集团、福建厦门远华走私集团,就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被某些利益集团“俘获”的产物。为此,笔者以为,仅仅承认还远远不够,如何面对利益集团才是政府应当勇于直面的课题。
在看到一些利益集团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利益集团可以把非法的、对立性的利益表达,转化为合法的、建设性的利益表达,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公正性、合理性等;不过这种积极效果的产生需要特定的条件,如利益博弈规则的公平性与透明性、政策制定者高度的自主性与权威性、执政党强大的利益整合能力与调控能力等。
应该说,在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所有合法利益集团的所有合法利益都不应该忽略;但也应该明确,那种让所有的利益集团都满意的“帕累托最优”型政策将很少存在,大多数政策不可能让所有的社会利益集团都满意。当前,政府是否有能力均衡公正地协调好各利益群体和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否有能力妥善应对各利益集团的压力?是否有能力使各利益集团的愿望和诉求在政府决策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和有效的整合?能否防止某些利益集团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而成为“既得利益集团”?
因此,政府应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和自主能力,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利益整合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社会利益越是多元化、集体化,利益关系越是复杂化,利益整合就越重要。自主能力是政府维持自身自主性,使政策施行过程免受特定利益集团左右的能力。如果政府没有较高的自主性,它就有可能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左右,就不能在各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处于超然地位,就不能公平地代表好和实现好社会公共利益。
(摘选自《北京青年报》)
小题1:对文中“利益集团”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5分)
A.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一些利益集团可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利益集团存在的主要原因。
C.“利益集团”的利益有时候和政府的利益是矛盾的。
D.利益集团有时候也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公正性、合理性等。

E. “利益集团”就是指“既得利益集团”或“非法利益集团”。
小题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政府只要能在各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处于超然地位,就一定能公平地代表好和实现好社会公共利益。
B.文章列举前几年的广东湛江海关走私集团、福建厦门远华走私集团等事例是为了证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事实上已经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利用。
C.“帕累托最优”型政策虽然很少存在,但大多数政策还是可以满足目前所有的社会利益集团的。
D.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是政府提高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题3:文章认为政府对利益集团应采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4分)
小题4:文章认为中国社会关怀弱势群体政府应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
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渊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根据作者的评价可以知道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渊博、朴实、勤奋,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的人。
B.季羡林在他的文章《清华颂》中认为,清华奠定了他一生学问的基础,没有在清华打下的基础就没有他日后的成就,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
C.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他认为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
D.文章一共提及季羡林先生的三篇文章,分别是《清华颂》《我看北大》《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也提到了作者卞毓方本人的一篇文章——《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E.1946年季羡林从德国留学归来,经清华教授陈寅格的引荐进了北大执教。四年的清华求学生活让他对清华充满感激,而六十年的北大执教经历,让他的内心充盈着幸福之感。
小题2:文中多次引用了季羡林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3:作者卞毓方说“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是解读季羡林的钥匙,清华其神和北大其魂的内涵是什么?(6分)
小题4:结合文章记述的清华、北大对季羡林的影响,探究一下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老歌
洁尘
(1)约翰·丹佛飞机失事丧生的消息登在初秋报纸的国际版上,短短的一条。那几天我经过好几家唱片行,里面都飘出丹佛的歌声。我站在门外裹着市声细细地听上一会儿,心情萧索难言。
(2)渐渐地,总会有一些对我们有过意义的人,从我们身边悄悄地走开。丹佛也走了。多少年没有人听老丹佛了?!如今人一走便大街小巷地传唱起来。这样的情景在邓丽君过世的时候也有。当代人对一个时代人物的纪念显得如此薄情而又如此深情。对于我来说,丹佛是重要的,他的歌声像一双温暖粗糙的大手抚慰了我十几年--“西弗吉尼亚啊,乡村路啊,我的妈妈……”阳光、蓝天、白云,一个乐观单纯的美国佬甩着叭哒叭哒的大脚板兴冲冲地往家赶。丹佛歌声中的这一形象猛不丁撞一满怀似地击中了全世界人民的乡情。他感动的是整整一代人。当他来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时,迎接他的恰是我们这批亟需快乐和伤感的少男少女,我们在阳光里眯缝着眼睛一起摇头晃脑没心没肺地哼唱着,“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3)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便有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
(4)我曾发誓要刻骨铭心地记住许多事情,如今,这些记忆和昨天的晚霞一起消逝净尽。但是,单纯的丹佛还是留了下来。在一溜烟似地听过席琳·狄翁、玛丽亚·凯利、迈克尔·波顿等当今巨星之后,我还是仅为丹佛感动。九十年代的人越来越会装模作样。看到波顿的音乐录影,他在群山峡谷间作激情豪放状,虽说是一样的阳光、大海、水洗似的天空,但常常有一种滑稽的感觉。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
(5)我酷爱的歌手,一个是丹佛,一个是卡蓬特,如今都是故去了的。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称卡蓬特拥有一把让人听着听着就热泪盈眶的暗嗓--泪水来自心底的应和,而不是被煽动的结果。这是卡蓬特的高妙处。她的歌我也听了十几年,倘若她没有那种真诚且稳重的品质,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耐心和痴情。与丹佛一样,卡蓬特是那种其貌不扬的歌手,你闭着眼睛听得心醉神迷,睁眼一看,他们竟带着一种拘束的表情,在唱片封套或电视屏幕上涩涩地笑。看看他们,再想想当下艺人熟练且轻浮的笑容,你会觉得前辈们的青春是有趣的,温暖的。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常常翻出这些前辈的音乐录影,看他们穿着过时的大喇叭裤,一脸灿烂的笑容,唱着经典的老歌。在暗处的我,总会被抚慰得十分熨贴。
(6)曾经想,我要是老了,在做一个慈祥的祖母的同时,能听听这些老歌,真是一幅美满的晚境。那时,再定神一想,有那么一位和我一起老过来的歌手,在某个地方也安详地老着,那也就可以算得上完美了。我的父亲已经老了,他常常很安详地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听邓丽君。每次到《海韵》这首歌时,他就要站起来把唱机的音量开得大一些。“女郎,你为什么独自在大海边徘徊?……”徐志摩的原词就是这样的煽情。邓丽君离世的时候,我回家告诉父亲,他说:“哎,可惜了,也是正常的。”父亲平时话极少,这次也是,但却让我把“可惜”和“正常”两个词琢磨了好久。
(7)是的,总是在老歌里,我才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温情。流金岁月,配上简单的老歌,也便配上了真实的悲欢。让我们将自己镶入其间,细数时光,触摸心灵,感悟生命吧。
(选自《私人版本》,有改动)
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用唱过的歌曲来纪念逝去的歌手,人们是深情的;而在一些歌手生前却长时间将其淡忘,人们又是薄情的: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伤感的情绪。
B.第二段中提到了著名歌手邓丽君,也营造了“阳光、蓝天、白云”的歌曲意境,均与后文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的写作思路自然、流畅,清晰可辨。
C.文中父亲所说的“可惜”与“正常”两个词,前者是对心爱的歌手离世的婉惜,后者是对人之生死的看破。这种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情绪是作者不完全认同的。
D.本文多次采用对比手法,对老歌、老歌手形成再认识,抒写了它们带给自己的温暖与感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当下流行文化的某些不满。
E. 本文作者怀着崇敬之情回首往事,集中地表现了以约翰·丹佛为代表的经典歌手激起了几代人的思乡之情,使人们感悟生命本源、重寻回乡之路的主题思想。
2. 结合文意,解释第4段画线句子“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6段加点的两个词“美满”、“完美”在使用上能否互换?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作者今天看来,“老歌”对自己有着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意作一简要概括。(不超过60字)(5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