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美丽的传说 欧阳逸冰
|
? 中国木偶剧团近日为孩子们献上了珍贵的礼物——以古代神话“精卫填海”为蓝本,最新创作的剧目《精卫传奇》。
?《山海经》里,刻画主人公精卫(女娃)的文字只有寥寥数语:“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编导们睿智地抓住了原故事的三个节点,让大胆而瑰丽的想象充满了戏剧性,用现代人的目光和思索解读出崭新的、富于欣赏性的主人公与情节——?
?女娃为什么会“游於东海”?
?父亲神农(炎帝)在女娃和部落人群的久久盼望中,发现并带回了黄豆、大麦和黍米的种子,它们会被“种下去,长出来;长出来,种下去”,开拓出解决大家温饱的农耕之路。然而,红脸蟹等三个恶作剧的家伙拔掉了定海神针,惹出了大海泛滥,淹没陆地的危机。女娃为了保护粮食种子,“游於东海”,去寻找女娲补天留下的五彩石,堵住海眼,根绝后患。
?女娃为什么会“溺而不返”变成“精卫”鸟?
?女娃宁肯把自己变成一只精卫鸟,也要用五彩石堵住海眼,让父亲复生,让大海息波,让贵如生命的粮食种子得以在土壤里“种下去,长出来”……
?精卫为什么要“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
?为了同胞安定的农耕生活,精卫(女娃)必须年年月月,永不停歇地飞返于海山之间,用五彩石制止大海的嚣张……
?编导们睿智地将这个神话传说里中华民族先民们的伟大创造与女娃身上所焕发出来的豪迈心志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融为一体。而对这一深厚的蕴涵,编导们又举重若轻将其编织在女娃与神农(炎帝)的父女关系的主线之中,让伟大孕于亲情的眷顾,让崇高显于经年的劳作,将儿童戏剧特有的游戏性与历史神话的庄严内涵统一起来。
?《精卫传奇》意味深远地将神农所代表的先民们对农耕的发明与作为艺术形象的女娃(精卫)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这一结合的歌词却又是那么轻松,浅近,亲和,甚至可以让小观众开口应和:“种下去/长出来/长出来/种下去/梦想可以相信/你给我梦想/给我希望的天堂……”而珍爱和保护农耕产生的情感,体现在剧中便是由性格阳光的女娃(精卫)与金豆儿(黄豆种子)、金芽儿(大麦种子)、金蛋儿(黍米种子)结为好友。甚至在冲突发生时,金豆儿挺身而出,戏弄了红脸蟹们,保护了女娃。在寻找五彩石的关键时刻,又是金豆儿抢在女娃的前面,变成了石头。女娃舍身变成精卫鸟,让父亲神农和金豆儿复生。这样,抽象的内心情感得以生动直观地显现在人物的戏剧关系中。有意思的是剧中的“丑角”设置:红脸蟹们的恶作剧使戏剧情势走向危机,而这些调皮捣蛋的家伙们感动于女娃的精诚,不但认错,还引领女娃走向了五彩石所在的五彩山,促使戏剧情节走向了最后高潮的情境。在儿童戏剧中,这些“丑角”惯常被视为“撒胡椒面”的调味品,而在这里,这些家伙们不仅是调味品,增强了小观众的观赏兴味和认同感,而且烘托了主人公的品格,还是营造戏剧情势发展变化的巧妙助力。(《?光明日报?》?2011年08月)
1、关于传说“精卫填海”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可能产生在沿海的部落。
B、由于那里大海经常吞没人的生命,女娃化鸟、口衔木石以填平大海的斗争反映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
C、小鸟与大海所进行的斗争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人们的理智上看来,小鸟的工作多么徒劳无益;但从感情上看来,沧海固然浩大,然而小鸟坚韧不拔的气概却比沧海还要远大。
D、小鸟填海终会有成功的一天,虽然悲壮,但永远令人赞美和同情。
2、下面不属于《精卫传奇》中编导添加的想象情节的一项是(?)
A、女娃为了保护粮食种子,去寻找女娲补天留下的五彩石,而“游於东海”。
B、女娃宁肯把自己变成一只精卫鸟,也要用五彩石堵住海眼。
C、女娃变鸟让父亲复生,让大海息波,让贵如生命的粮食种子得以在土壤里“种下去,长出来”?。
D、从此精卫鸟永不停地飞返于海山之间,口衔木石以填平大海。
3、以下对文章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卫填海”这个神话传说里中华民族先民们的伟大创造与女娃身上所焕发出来的豪迈心志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融为一体。
B、《精卫传奇》中女娃与炎帝的父女关系是主线,所以它能将儿童戏剧特有的游戏性与历史神话的庄严内涵统一起来。
C、《精卫传奇》体现这一结合的歌词却轻松、浅近、亲和,甚至可以让小观众开口应和,符合儿童戏剧的特点。
D、小观众们认为《精卫传奇》里的“丑角”不仅是调味品,能增强小观众的观赏兴味和认同感,而且烘托了主人公的品格,还是营造戏剧情势发展变化的巧妙助力。
2、阅读题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可见,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晴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1)第一段当中对海参崴的海的描述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主要是运用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垂钓的两个老人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妻子对这两个老人的认识是什么?作者本人又是怎么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芦花荡(节选)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象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了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1、“敌人的愿望”是什么? ?
2、文中画线句子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3、选段初步向我们展示了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2.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其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挟裹着军事经济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由此,古代的“华夷之辨”转变成“中西之辨”。在中西文化的抗争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以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及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张在坚持孔子之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艺器用,他们的主张后来被提炼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指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而章太炎的国学观,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当然,由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因此,说到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传统派”便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而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主要是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即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如果明白了国学的内核,今天我们学国学、读国学,面对的就不是让人畏惧、无处下手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总体,而是以儒学为主脑,在研习四书五经的基础上,适当可以旁及先秦诸子、佛道之书及诗词文史。?
1.下面有关“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教育自古以来都以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为核心。
B.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
C.章太炎提出的“国学”是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在内的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并将其提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D.“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人们大都认为其内核仍是儒学传统。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才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国学”一词由此出现。
B.由于对“国学”内容及目的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许多派别,但都是与“西学”相对立而存在的。
C.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是为了寻找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契合点,来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
D.尽管名称从“中学”改变为“国学”,但是它们都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自古至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意义非同一般,因而对它的传承和发扬十分重要。?
B.“反传统派”想通过对西方知识的接引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说明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失去了信心,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C.“国学”侧重于对个人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塑造,在充满功利性的现代社会,“国学”前途堪忧。
D.章太炎的“国学”观是根据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弱势地位提出来的,如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他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