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A.第①段概括罗素伦理学的重要特点——和政治学关系密切,突出罗素伦理学实践性强这一主要特征与其伦理研究的目的。 B.第②、③两段介绍罗素伦理学的主要内容,第二段陈述其对人类历史与现实的反思,第三段陈述对人类苦难根源的分析。 C.④、⑤、⑥三段批评罗素对人类前途的看法:人类如果不能为激情找到出路,就不可能继续生存下去。充满了悲观主义的色彩。 D.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一总”结构;正文部分则采用了层进结构,基本上吻合于“是什么—为什么一怎么样”这一思路。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该句话,分析它的句子结构,弄懂句中词语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开头,要联系它的上下文思考。句子中“罗素从来就不是为了建立伦理学体系而谈伦理学的”一语,说明A项“罗素不是为建立伦理学体系而研究伦理学”的说法是正确的;而下文的“罗素首先回顾了自文明开始以来有组织的激情冲突,讨论了这种冲突造成的人类幸福的损失,力图找到冲突的原因,为苦难中的人类指出一条道路”则说明A项“而是在为人类寻找出路”的说法是正确的。B项没说到罗素,C项“在罗素看来”的提法不正确,而且文章也没说“罗素不想为了建立封闭的伦理学体系而研究伦理学”。D项说法在原文也没有根据。
小题2:回答本题,当然得首先明报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再分析各选项说法的正误。题中,C项错误在于,“④、⑤、⑥三段批评罗素对人类前途的看法”的说法错误,此三段并不是在批评罗素的看法,而是在揭示罗素思想的真谛。
小题3:回答此题,要仔细辨别各选的说法,考察它们对原文的归纳概括是否正确。题中,A项错误在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罗素看到的,并没说罗素认为知识即罪恶。B项错误在于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人在政治上的愿望主要有四种”,并未包括生活上的原因,也未包括非主要原因,可该项却把人类遭受苦难的原因全部归咎为四种。C项错误也在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罗素是认为人类不要对自身悲观失望,并没有“全部的真理”的说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站在无轨电车里,身旁有个老大娘,两只手扶着椅背,也是站着。旁边座位上却大模大样地坐着一个麻木不仁十五岁上下的小伙子。他使劲盯着窗外,仿佛生平头一回见到这辆无轨电车沿途经过的街道似的。
我开口对老大娘说话了,其实是说给那个麻木不仁的小伙子听的。
“唉,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是缺乏教养!”
“说的是啊,说的是啊,”老大娘点了点头(?)“就是没教养嘛!”
“学校里是怎样教他们的!”我继续说。
“说的就是嘛,学校里是怎么教他们的?”老大娘同意我的说法。
“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是这种没教养的人。”我瞪着那小伙子说,可他却无动于衷。
“有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老大娘叹着气说。
“真不象话!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着,却让老太太站在那里!”我的声音已经很高了。
老大娘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看着那个小伙子。
“喂,你这小青年,”我终于忍不住碰了碰他的肩膀,“说的就是你哪,还不给老人让座!”
……
1.文中括号(?)处应有的标点是(?)
A。? B:? C,? D;
2.对划横线句子分析最恰当的是(?)
A他使劲盯着窗外,因为沿途的景色很美
B他使劲盯着窗外,因为不愿给任何人让座
C他使劲盯着窗外,因为自己坐着于心不忍
D他使劲盯着窗外,怕别人批评他没教养
3.故事的结尾删去了,从下面选出一个结尾,要能符合作者的思路和作品主旨,思想意义深刻(?)
A这时候,小伙子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向车门走去。
B“你拽这孩子干什么!”老大娘突然冲我嚷起来,“你回家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好了,我的孙子你可别管!”
C年轻人腾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我的鼻子大叫:“你多管什么闲事,这是我奶奶!”
D那个小伙子憋红着脸站起身,不停叨唠“管什么闲事,讨厌!”老大娘连忙摆手说,“你坐吧,我不累。”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1.引文前后是一个人说的话,中间夹的话当用逗号。
2.符合人物心理。?
3.这个结尾巧妙而且深化了主题。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浑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爸,你别乱跑。”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 “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走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朗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便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是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小题2:第⑧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①是塑造父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他对儿子婚礼的重视,对儿子深沉的爱。②照应第⑤⑥两段,使前文父亲一边喊着“来了”,一边拨开众人上前的行动有了心理基础,而且也使读者更深理解了父亲“僵立在那里”的尴尬。③为小说最后父亲“泪流满面“做铺垫。
小题3:①在儿子心中,父亲身份低下,是个文盲,是他的痛。②在父亲心中,儿子对他的冷淡以及忘情是他的痛。③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使我们每一个人痛心。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不愿意去儿子所在是城市”概括不准,父亲主观上是愿意而且渴望去的。C项“皱着眉头小声说”不是语言描写是神态描写,“懊恼和愤怒”也不符合人物心理。E项婚礼不是明显的线索,主题归纳也偏离了文本。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注意点 1、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2、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先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指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筛选区域,概括重要信息点。
小题2:本段插叙内容主要是交代了之前父亲怕给儿子丢脸而找村里最有名的教师写的、自己让别人一个字一个字教会后每天背诵一遍的发言稿的情节,丰富了父亲的形象,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从结构上来说,照应第⑤⑥两段,使读者更深理解了父亲“僵立在那里”的尴尬。还给文章最后“泪流满面“做铺垫。
点评:本题考查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有:扩大文章容量、丰富文章内容;引发情节悬念,制造文章波澜;塑造人物形象,增加形象厚度;照应上文,铺垫下文等,解答本题可以从后两种情况考虑。
小题3:这个题目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从儿子角度来说,儿子认为父亲是自己的痛,因为父亲是文盲,而且来自于农村,怕给自己丢脸。从父亲角度来说,父亲认为儿子是自己的痛,因为儿子对他的冷淡以及忘情是他的痛。总之,当我们读完这个故事后,每个人都会心痛。
点评:理解标题的含义,除了要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外,还要注意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有的标题暗示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思考,如本小说就是用“谁是谁的痛”引导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无论标题和主题是那种关系,只要掌握了标题和主题的关系,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抓住标题的含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2.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3、(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届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语。(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花?魂
黄?晖
①闲时,我常到校外的山间去透透气。在林间路旁、草丛石边,我常看到一些叫不出名的小花,或杏黄,或粉白,或复瓣,或单瓣,三三两两,杂然相间。尤其是每逢夜雨初霁,我会不期而然地发现,它们竟不约而同地绣满了整座空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我觉得,这些无名的小花,恰和这座无名的小山相映成趣。正如这座山丘虽无深壑危峦云海雾幛,却照样安立在大地上一样。这些并无天生丽质的野花,也兴高采烈地享受着应得的晨光,并且毫无愧色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展示着自己的姿容。夜间的雨滴把它们洗浴得干干净净,使它们傲然挺直的葱翠的枝干,举起一小片一小片清纯的斑斓。我对之默契于心的地方在于:它们从不会为了无人赏识而感到寂寞,也从不会为了貌不惊人而自怨自艾。的确,既然本非在镜子里谈生活的欲物,又何须借别人的眼光来证明自己呢?它们所以要开苞吐蕊,盖因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之不吐不快。正因为这样,迎见开放本身就使它们具有完备的审美价值,就使其获得了彻底的满足。记得曾看过一部日本的影片,其中可爱的女主人公一再地吟诵“青青小草,随风起舞”的俳句,她不正是在反复品味着山间野花一摇一曳悠然自得的这一层境界吗?
②那一次,于一撮草丛之中,我见到了一种特别娇小的山花,其花茎不过线一般粗细,叶儿也只有葵花籽般大小。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这究竟是什么花?我说不清楚,大约是由于她们总是这样“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缘故吧?但她们那惊人的纤弱娇柔,却使我对之顿生同命之怜。尽管并不比其他花木缺少韵致,但若不是我偶然地发现了她们,她们此生大概也就只有掩映在野草丛中自生自灭了吧?想到这里,我不禁在她们身边坐了下来,良久地对之托腮出神,直到暮色渐浓时分仍不忍离去。临下山前,我踟蹰再三,想把她们连根移回家去,让大家能更长久的相伴,借以摆脱内心深处那时时还会泛出几分苦涩的清寂。但终于还是休了此念。因为我知道,她们天生就不是栽在花盆里供人观赏的物件,所以,如果强使之离开扎根的野山,便会很快地枯萎而死了。唉,这些小生灵,若比起那些备受宠爱的国色天香来,在其娇羞的背后,却也透出几分执著倔强呢!
③古代的圣哲曾教导说,“人不知而不愠”,这是恐怕连七尺须眉都不易做到的事情,却被无名的小野花们默默不语地、毫不吃力地做到了,足见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我想她们之所以能如此坦坦荡荡,是因为她们坚信和履践着一个再浅近不过的道理:只要别辜负了头上的光阴(哪怕它再短暂),别背弃了身下的土地(哪怕它再贫瘠),而安全顺着自己的本心本性去生长,那么,任何一个生命都是自在充满的。
19.第②段中详写的一种山花具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0.第②段中写道:“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花朵”为什么如“婴儿的呼吸”?
21.本章题为“花魂”,第③段中说“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小野花们“高贵的灵魂”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2.第①段中说,看到那些叫不出名的小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联系全文来看,“我”走得更加惬意的深层次缘由是(?)
A.叫不出名的小花们装饰了整座空山,“我”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中。
B.小花们具有“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我”深受激励,勃发生机。
C.由小花们“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联想到人应通过奋力拼搏实现自我价值。
D.由小花们顺着本心本性生长,感悟到人应该珍惜生命所处的时空,愉悦自在地生活。
参考答案:19.娇羞?倔强20.因为它们都纤柔微细,都非常可爱,所以作者把它们比拟成“婴儿的呼吸”。21.坦坦荡荡,自在充满。(或:人不知而不愠。)22.D
本题解析:19.第②段可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对山花的描写,一个是想移栽到家里的想法,这两个层次各表现山花的一种特点。20.这是个比拟句,要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纤柔微细,可爱。21.要注意“却被无名的小野花们默默不语地、毫不吃力地做到了”“我想她们之所以能如此坦坦荡荡”等语句的提示。22.A.是浅层次缘由,B.“生命力”“勃发生机”与本文中心不一致,C.“奋力拼搏”落入一般理解的窠臼。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