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8-09 22:21: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高山流水
梁相斌
  柔丽的清水,挟裹着温和的春风,环绕着苍白的巨石,在峭拔的山谷中汩汩流去。置身于这至刚至柔的境界,最易神思遐想。
  我爱华山之险奇,慕其雄伟,经常上华山。但我在几个月的忙忙碌碌后,顺进山路拾级而上,往往不为登山,而为偷点清静,享受华山另一种情意:温柔。奇雄中的温柔更令人陶醉。因此,很少爬到山顶。
  青山翠谷中的悬崖绝壁上,那倾天而挂的瀑布,犹如华山见到知音,向我倾泻纯真的情感。苍松古柏点缀的峡谷,曲直雅幽,那潺潺流水,情意绵长。
  夕阳西下,绚丽的霞光抚摸着崇山峻岭,余辉中的溪水,遇碎石吞而食之,从容不迫;遇巨石,不为所阻,环其身而汇,又平静地流向远方。在陡峭的峡谷中,蹦蹦跳跳,一路吟唱,虽路途艰险,仍载歌载舞。本来,山谷无路,但它们千百年奔流,淌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槽渠。眦目难视它们如何凿石,但千年后回首,那河槽却真实地留下了它们劈山开道的奋斗历程,一切都在不意间。
  常有人形容事物坚如磐石,而华山小溪克而过之,正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细细观察,恍然若悟,原来它们始终以平常心,待平常事,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任凭风起云涌,时序更迭,矢志不移地从高山流向天涯海角。
  我曾在长江、黄河上泊行,曾与金沙江、怒江相晤,曾在漓江、大运河上履足,但我却独钟于华山小溪。华山小溪天生丽质,情意绵长。清风中,水的轻柔更使华山巍峨雄壮。华山大多数小溪藏于深涧,草石掩蔽。常人只赏其壮,而无视山中之水。近前方知高山流水,更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忽略好多重要的事情。试想:一位疆场豪杰在激战后的战场上,沐浴夕阳,痴望家乡,那威赫的形象掩盖了英雄的儿女情长。而英雄的思恋情结怎不动人心弦
  华山之溪流清亮甘甜,独坐溪间“脱俗”石,远离喧嚣,丢却烦恼,闲望行云流水,心随清风飘逸。
  每次上华山,必独立溪流,静享安适,虽只片刻,但却记忆永远。
1.作者喜爱登华山的缘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个划线语段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些手法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
(1)余辉中的溪水,遇碎石吞而食之,从容不迫;遇巨石,不为所阻,环其身而汇,又平静地流向远方。在陡峭的峡谷中,蹦蹦跳跳,一路吟唱,虽路途艰险,仍载歌载舞。
 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疆场豪杰在激战后的战场上,沐浴夕阳,痴望家乡,那威赫的形象掩盖了英雄的儿女情长。而英雄的思恋情结怎不动人心弦?
 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文中,“高山流水”具体指华山溪流。华山溪流具有哪些美好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末段看,作者每次“独立溪流”时都有所感悟。这些感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意地栖居”,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演绎出来的哲学命题,也是中西哲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所产生的美好理想。这一理想表明:自然环境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对“诗意栖居”的追寻,既是人类重新寻求生存根基、重建价值信念的过程,也昭示着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然而,现实的生态状况一度隔断了朝向理想的通路,为生命“诗意栖居”提供前提和基础的自然界正在承受不能承受曲破坏。人,从一开始使打量着、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人类的生存冲动构成了已有社会历史的恒久原动力,推动人类不断汲取自然资源、按照自身意志改变着大自然的本来面貌。伴随着这种改变,农业、工业等迅速发展起来。人,真切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一切。
尽管远古时代的主要命题都围绕着“生存”“汲取”展开,但古圣先贤也意识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重要,并萌发出了许多生态智慧。那是“诗意栖居”原初的朴素表达,中西哲人都曾对此有所阐发。
中国古代哲人的生态智慧最为深邃,集中体现为视字宙与人自身为一体的、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周易》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如强烈的忧患意识,反对浪费和破坏资源、倡导把天地万物与人类道德紧密联系等思想,都反映出先民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把自然纳入视域进行考量。例如,《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表达。
儒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如孟子强调“天”与“人”相通的特性,要求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直接表达了人对待自然应该有的态度。道家创始人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朴质本性,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之伴生的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诗意”情怀。
西方古代哲学中也有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表现为整体性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往往把整个自然界视为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生命体,认为它是由许多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和谐共生的整体,其根基、源头或为“水”,或为“气”。这些整体性观点虽然朴素,但也显示出了生态思想的萌芽。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之义。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人那里——正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
诗意让栖居更美好,人如果没有了诗意,大地就会遭到蹂躏,不再是家园;精神就会变得平庸,不再有幸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如何重返“诗意栖居”?我们栖居的大地是否还能提供诗意的源泉?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党和人民吸收了古今中外的生态智慧,读懂了自然的真、人性的善、和谐的美,把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互相融合,对我国和世界的环境给出了科学的解决构想。我们期待着终有一天,在美丽中国里,你我诗意地栖居。
(选自2013年1月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于“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意地栖居”既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把自然环境看作所有生命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B.“诗意地栖居”需要人类重新寻求生存根基,重新确立价值信念,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想。
C.“诗意地栖居”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但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为了生存,就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疯狂掠夺,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隔断了朝向理想的道路。
D.“诗意地栖居”曾被古圣先贤所意识到,中国古代哲人视宇宙万物与人自身为一体的、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对“诗意栖居”的一种阐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存的本能促使人类一开始就关注着自然界,不断地汲取自然资源,改变大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满足自己的欲望。
B.《周易》中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很丰富,很深刻,其中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的生态智慧,对人类很有启示意义。
C.儒家和道家尽管其社会思想观点不同,但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待方面却有其一致的地方,其中都含有“天人合一”的理念。
D.西方古代哲学中也有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他们把整个自然界视为和谐共生的整体,认为自然界的根基、源头或为“水”,或为“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孟子强调的“天”与“人”相通的特性只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B.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所以才有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诗意”情怀。
C.古希腊哲学家把自然界看做是由许多紧密相连的部分构成的和谐共生的整体,这种朴素的观点虽然显示出生态思想的萌芽,有其进步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
D.吸收古今中外的生态智慧,把握自然规律,把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互相融合,付诸实践,人类就有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诗意地栖居”。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电视讲经”是快餐时代的文化景观
王琪森
由于《百家讲坛》的主旨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主讲的作品又是流传有绪、影响甚大的名作,再加上主讲者声情并茂,旁征博引,神采飞扬,或潇洒或优雅的个人魅力,从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好评。
然而,当我们在肯定或是推崇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和经典普及途径时,应当注意另一种被掩盖的倾向,不能让感性的视听愉悦代替理性的逻辑思考。美国学者克鲁克洪和凯利在《文化的概念》中曾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系统,既包含显形式样又包含隐形式样。”“电视讲经”显形表现是文化的社会普及和大众接受,但正是这种通俗直观与间接解说式的辅导传授,取代了受众直接阅读原著文本、深入感悟名作的过程,其隐性的问题也就凸显了出来,即无数受众聆听一个人的声音、接受一个人的思想,大众放弃了零距离地进入原作,悬搁了本体化的深入思考,而是靠文化二传手的快递和返销。这样简单是简单了,容易是容易了,速度是加快了,但直接导致的后果却是精神上的单薄缺氧和文化上的单一缺血,即思想能力的解构弱化和人文底气的匮乏低迷。从某种意义上讲亦是社会环境中心态浮躁、浅尝辄止、好走捷径的表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讲经”是快餐时代的文化景观。然而,现在有一种观点,即把“电视讲经”看作是一种社会求知的直接需求和知识传播的重大改造,甚至是再造了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模式或是传承的求知方式是“述而不作”,亦即“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因此,无论是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私欲”,无论是明代王阳明的“去物欲,致良知”,还是清代王夫之的“尊性达情”等,均是注经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意识形态机制和社会认知方式坐标,而今的“电视讲经”在载体上是依靠了先进的媒体平台,在传播方式上是运用了大众的信息反馈,在表现形态上是采用了古今的资源通融等,但在本质属性上没有改变,依然是借题发挥、借本叙述、嫁接延伸的“注经”模式,何来的“再造文化”?客体存在决定客观表现,这种“电视注经”的性质就决定其是属于普及的层次、了解的需求及感性的满足,从而使绝大多数受众懒得或者无暇去通读经典名著的原作。各地图书市场的销售就证明这一点,尽管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的书销售火爆、飙升至天文数,引发了出版商机,然而《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等原著却“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乏人问津。这种现实的文化反差和社会冷热,折射出的正是这些经典名著通过“电视讲经”使其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是扩大了,但这些经典名著真正的思想意义、文化渊薮和知识内核却被风干、冷落和忽略了。从而使经典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性的文化消费行为,而非是一种时代性的文化冶炼过程。
儒学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就十分注重并提倡阅读原作,他多次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明确指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提高是需要花力气、下功夫、勤用功、费心血的,特别是对于人类文明的结晶——经典名著,更是要认真阅读原作才能领悟丰富的内蕴和艺术的真谛。然而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走向经典名著是小众之事。这恐怕有个概念失误和定量不准的问题,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一类经典名著的原作绝非是小众之事,而研究考释才是小众之事。这些书从问世之初就是大众读本,其读者群遍及社会各个层面。“电视讲经”虽然依靠填入式的讲解,说书式的表演、即兴式的发挥推广经典名著,也仅仅是满足了受众一时一地之需,它们无力也无法完整地提升经典的审美境界、构建名著的价值纽带、打造文化的历史品位,从而并不能为受众提供一碗营养丰富、颇有后劲的“心灵鸡汤”。如果文化传播者或是经典解说者回避文化的本体要义及思想的终极依据,把这种传播或解说当作“麦当劳”或“肯德基”式的快餐出售,那么其效果及意义必然是有限的。
(选自2007年2月13日《文汇报》,有删节)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讲经”被肯定或是推崇后,理性的逻辑思考将会被感性的视听愉悦所代替。
B.主讲者声情并茂,旁征博引,神采飞扬,或潇洒或优雅的个人魅力,是《百家讲坛》受到广大观众青睐和好评的主要原因。
C.“电视讲经”在载体上是依靠了先进的媒体平台,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模式或是传承的求知方式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D.文章认为阅读经典名著的原作和研究考证是小众之事,所以一般大众不需要去读名著。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电视讲经’是快餐时代的文化景观”的一项是(?)
A.“电视讲经”让经典变成快餐推销,疏离受众走向原著文本。
B.“电视讲经”采用的仍是“述而不作”的“注经模式”,无法完整地提升经典的审美境界、构建名著的价值纽带、打造文化的历史品位。
C.“电视讲经”是一种社会求知的直接需求和知识传播的重大改造。
D.“电视讲经”的性质决定其属于普及感性的满足。
3.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并说明文章引用孔子的这些言论,想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
4.自从《百家讲坛》风靡电视荧屏以来,社会各界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的出现,完全突破了学术只属于少数人的常规,是让学术走向生活、走向寻常百姓的一大创举,是创新之举。而本文作者却认为“其效果及意义必然是有限的”。二者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的大意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知心话
(秋夜,月圆。农家小院,气爽风柔。菊花丛里,虫叫唧唧。吴县长与父亲酒足饭饱后在聊天儿。)
吴县长:爸,我已经四五年没回家了,您老人家身体好吗?
吴 父:(朗声地)嗨,硬朗着呢!
吴县长:嗯,这我就放心了。爸,这几年田里庄稼长得好吗?村里有啥变化啊?
吴 父:(声音提高八度)庄稼呀,好!玉米、麦子,好香!(沉醉)村里啊,建了文化广场……(兴奋至此,扯开喉咙唱起戏曲)
吴县长:(急忙止住父亲)爸,好啦好啦,您老人家唱得好,唱得妙!爸——
吴 父:(打住,一愣)啊?啥事呀?……
吴县长:爸,我好不容易才回来一趟,很快又要走了。今晚,天色很好,(抬头)月亮很亮,月亮很圆。
吴 父:(疑惑)那又怎样?
吴县长:爸,咱父子俩说说知心话吧,咋想就咋说,不搞虚假!假话,我一听就腻!
吴 父:(激动带生气)你说什么?你连你老爸也不相信了?我多会儿和你说过假话?我这一辈子和谁说过假话?别耍心眼儿,说假话那是你们的事!
吴县长:爸,你看你,一说话就上火——我这不是回来看你嘛,官还不打送礼的呢!
吴 父:(笑)我就是这倔脾气,你别和爸一样儿,有什么尽管说,啊!
吴县长:爸,你什么时候心里最舒坦最惬意?
吴 父:(搔头)“舒坦”当怎么讲我知道,但这……“惬意”是咋回事儿?
吴县长:惬意……惬意就是满意、称心、得意……
(吴父抬头看天,侧耳听菊丛中的虫叫,用力嗅香气,沉醉其中,半天不吭声。)
吴县长:爸,没有吗?
吴 父:(猛地一惊,神游回来)有,想起来了!那就是,听着庄稼拔节的声音,我心里舒坦极了!
吴县长:(皱眉头)爸,你这是官话、套话,是迎接上级检查的话!哪个农民不喜欢庄稼拔节?你这话没个性!
吴 父:(诧异。愣了一愣。叹息。)这就奇怪了,我整天跟泥土打交道,连个村民小组长都不是,哪来的官话?那我问问你,你什么时候最舒坦最惬意?
吴县长:(笑)爸,我不和你打官腔,说心里话,下属给我汇报工作时,我最舒坦惬意!
吴 父:(困惑地看着儿子)那有什么听头儿?一群人这个说了那个又说,想听也得听,不想听也得听,乱糟糟的,麻烦死了,你还舒服惬意?
吴县长:(大笑)爸,这你就不懂了。他们啊,给我汇报工作时,从不说我不想听的话,都是顺耳的;若是有人不识趣,我就会……(作皱眉状,咳嗽,抬腕子看表等)这时,他们就会立刻把话打住了……
吴 父:你办法倒挺多的!灵验吗?
吴县长:(洋洋自得)特别灵验!我稍有不满的举动,他们就改变话题,那时最舒坦最惬意!爸,你是没有体验的,那才叫……嗯,打个比方吧,那才叫我是太阳,他们都是向日葵!
(秋夜凉风袭过,吴父一激灵,晃了下身子,打了个沉闷的喷嚏。吴母提着热茶从屋里走出来,续上热茶,替吴父穿上厚褂子。)
吴县长:爸,妈对你真好——咱俩再谈另一个话题,你什么时候心里最慌张最着急?
吴 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还用问?老天爷刮风下暴雨的时候!
吴县长:(皱眉)你这又是官话、套话,是迎接上级检查的话!暴风雨这样的自然灾害,哪个农民不慌张不着急?哭爹喊娘的都有!爸,你老人家也会逢场作戏了,说官话,没个性!
吴 父:(暴躁,声音变硬)你说!那你什么时候心里最慌张最着急?啊?
吴县长:爸,我和你说的还是知心话。说心里话,给领导汇报工作时,我心里最慌张最着急!
吴 父:啥?
吴县长:我不知领导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喜欢听什么,不喜欢听什么。我费尽心思察言观色,琢磨领导的言谈举止!稍有不慎,后悔莫及……
(吴父不做声,用力磕他的鞋底,声音啪,啪啪,啪啪啪……)
吴县长:爸,你怎么了?你发脾气啦?
吴 父:(闷声)不怎么。这回我明白了!说知心话,我最慌张最着急的是——
吴县长:(急切)是什么?
吴 父:(狠狠地)有你在我跟前的时候!
吴县长:(愣住)你这话什么意思?
吴 父:(气冲冲)什么意思?!你小子,小肚鸡肠,疑神疑鬼,真不知你以后会是什么样子!(起身,用力拍拍屁股,往屋里走去)
吴县长:(激动,急切地喊)同志,你站住!我还没说散会,你怎么敢走?回来!……
(有删改)
小题1:“咱父子俩说说知心话吧,咋想就咋说,不搞虚假!假话,我一听就腻!”这句台词有什么深刻的用意?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2:本文为什么以“知心话”为题?请简要阐述。(5分)
小题3:文本中共有四处舞台说明,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它们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5分)
小题4:对于本文中设置的“你什么时候心里最舒坦最惬意”和“你什么时候心里最慌张最着急”这两个问题,你怎样理解它们在表现主题方面的艺术性?请作简要分析。(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自笛卡尔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困惑于二元论问题: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是大脑中一千亿个神经元共同工作的结果,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的变化改变神经细胞的活性,产生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于是便产生了意识。大脑的其他功能还包括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功能、运动行为、激素释放等。从解剖学角度看,意识是“额外的”脑组织工作的产物。这部分额外的脑组织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它们位于那些调节身体基本功能的脑组织之“上”。因此,动物的意识都比我们人类要少得多。
大脑工作的结果是“主观的”的吗?不是。它们不过是由大脑特定脑区内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活性改变产生的结果。例如,眼睛视网膜内光感受器细胞——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起反应,“颜色”被编码于这些视锥细胞的电活动里,然后在大脑皮层进行解码。我们看到红色是因为大脑皮层内特定的神经细胞对红色波长的编码进行了解码。各种意识的活动基础都是神经细胞某种特定的功能改变或神经细胞与其他特定脑区的神经细胞进行交流,这些大脑活动就是我们的意识或定性的经验和体验。这些精神心理状态可以被反思内省,也可以用语言表述。而无论是反思内省还是语言表述都是客观的(物质的)。现代神经科学技术甚至能使人们消除脑——意识关系本来所具有的神秘感。人们可以通过客观的方法如电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神经递质水平的一种方法)、分子检测技术、显微镜、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也可以通过行为学检测来测量大脑的工作。越来越精密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电生理技术、化学方法等已经开始解读大脑的意识活动。这些观察难道还不能说明意识是“客观的”吗?
如果说大脑神经细胞活动即意识是一种“共性”,那么个体因具有独特的大脑而具有的独特意识就是“个性”。对于人格、性格等所谓“主观”现象,目前神经科学也可以提供较好的解释。物种、遗传背景、大脑早期发育环境的差异与后来的成长环境或经历共同作用,使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拥有不同的大脑,不同的个体甚至可以基于不同的意愿而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意识差异既然都可以由大脑的不同结构和功能来解释,那么,我们为何要称它们是“主观的”呢?
总之,当前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和意识都是物质性的,这意味着二元论的难题事实上并不成立,或者说应该回归于大脑一元论。大多数相信二元论的学者们在意识与物质之间划分出明显的界线,认为意识作为大脑的特性,与物理特性有根本的不同,比如它必然是“觉醒的”或“有意识的”。然而,大脑进行工作其实大多是“无意识的”,却能很好地完成许多在常人看来需要意识去完成的工作。这种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是大脑的一种客观属性。
小题1:题下列有关“意识”和“大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脑神经细胞的活性受到自身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产生脑区间相互作用,意识随即产生。
B.大脑的功能包括能够通过神经元的共同工作产生意识,还包括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功能、运动行为和激素释放等。
C.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获得了处于调节身体基本功能的脑组织之“上”的“额外的”脑组织,所以其意识比动物的要多。
D.意识的“共性”特征是指意识是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产物,“个性”特征是指因每个人大脑不同而产生的意识所具有的独特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只是由大脑特定脑区内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活性改变而产生的结果,所以大脑工作的结果自然不是主观的。
B.在大脑皮层内,特定的神经细胞对视锥细胞中以电活动形式存在的红色波长编码进行解码,于是我们的眼睛看到了红色。
C.各种意识的活动基础都是神经细胞的功能改变或神经细胞与特定脑区神经细胞的交流,所以反思内省和语言表述是客观的。
D.人们已经开始通过一系列精密仪器的客观测量和其他技术方法来解读意识活动,甚至能够消除脑——意识关系的神秘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笛卡尔之后的哲学家们徘徊于如何在意识与物质之间划分出明显界线,当前神经科学的研究终于使这一界限明晰化了。
B.每个人大脑的独一无二性是物种、遗传背景和大脑早期发育环境的差异与后天成长环境或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C.即使意愿不同,个体因为拥有不同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可能会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意识差异也就具有了客观的属性。
D.大多相信二元论的学者们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他们并不认同大脑工作是“无意识的”这一属性。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熟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