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9 22:22: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有删节)
柳宗元
宗元白:元生至,得弟书,甚善;诸所称道具之。元生又持部中庐父墓者所得石书,模其文示余,云若将闻于上,余故恐而疑焉。
仆早好观古书,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又二十年来,遍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殆无遗焉。以是善知书,虽未尝见名氏,亦望而识其时也。又文章之形状,古今特异。弟之精敏通达,夫岂不究于此?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为其“永”字等,颇效王氏变法,皆永嘉所未有。辞尤鄙近,若今所谓律诗者,晋时盖未尝为此声。大谬妄矣!又言植松鸟擢之怪,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难信。或者得无奸为之乎?
且古之言“葬者,藏也”。“壤树之”,而君子以为议。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则为辟。故立大中者不尚异,教人者欲其诚,是故恶夫饰且伪也。过制而不除丧,宜庐于庭;而矫于墓者,大中之罪人也。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若然者,勿与知焉可也,伏而不出之可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生又持部中父墓者庐:筑庐居住
B.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完备
C.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经过
D.而不出之可也伏:掩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矫墓者,大中之罪人也乃设九宾礼
B.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为辟于其身也,耻师焉,或矣
C.或者得无奸为乎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是故恶夫饰伪也若属皆为所虏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B.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C.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D.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小题4:本文主要写了柳宗元对一个在父亲坟墓旁建房子守孝的人所得到的石刻文字提出了种种质疑,质疑的根据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3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3分)
(2)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3分)
(3) 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1)石刻上的文字,所署的年号为“永嘉”,可上面的书法却是当时乡下人所写;(2)石刻上的“永”字等,仿佛模仿王羲之写字用笔,这都是永嘉时期书法所没有的。(3)又说是在墓旁栽上松树,被乌鸦拔掉了,于是在那里挖出了石刻,这种怪异的现象,更是离奇,令人难以相信。(每点1分)
小题1:(1)虽然把上面的文字肢解得残缺不全了,还是不能接近古人。
(2)何况是在墓地旁边建造房子居住,这难道值得我们去赞扬吗?
(3)但是如果弄虚作假之事也可以去做,利益可以靠欺骗来取得,那么道德教化就会败坏了。


本题解析:
小题1:经:合乎常规
小题1:都作介词,译为“在”;B、则:副词,就;连词,却;C、之:代词,代这些事情;助词,取独作用;D、且:连词,并且;助词,将要
小题1:根据句法结构和对举句式可得知。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在第二段,找出三点,整合答案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 “支离”“犹”“近”(2) “庐”“其”“尚” (3) “使”“伪”“冒”“教”。
参考译文:
宗元上:元生来,得到你的信,很好;凡是他所称赞之事信中都有详细明白的说明。元生就将你所管辖地区中那个在父亲坟墓旁边建房子守孝的人所得到的石刻文字,临摹了给我看,说你将会向皇上禀告此事,我因此感觉不安和疑惑。
早年我就喜欢观赏古代的书法作品,家中收藏有完备的晋、魏时期人所写的书信。而且二十年来,长安城中那些喜爱书法的富贵人家中所藏的书法墨迹也都看遍了,几乎没有什么遗漏。因此还比较善于鉴定书法,即使没有看到作者的名字,看后也可以辨别它是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说文章的形式,古代和现代有很大的不同。你是个非常精明聪慧、博闻多见之人,难道对此却未加考究吗?现在看这个石刻上面的文字,所署的年号为“永嘉”,可上面的书法却是当时乡下人所写的。虽然把上面的文字弄的残缺不全,但还是不能接近古人。因为石刻上的“永”字等,颇有模仿王羲之写字用笔的变化之处,这都是永嘉时期书法所没有的。而且其文辞很粗浅,如同现在所谓的律诗一样,西晋时期大概还没有这种诗律声调,这简直太荒谬了!又说是在墓旁栽上松树,被乌鸦拔掉了,于是在那里挖出了石刻,这种怪异的现象,更是离奇,令人难以相信。莫非是在弄虚作假吧。
而且古人这样说:“葬,是藏的意思”,“在墓地上封很高的土和植物”,有学识之人还对这种做法提出了批评,何况是在墓地旁边建造房子居住呢?这难道值得我们去赞扬吗?圣人已经规定了丧葬的制度,又颁布了一定的法令,如果做得太过分,就是歪门邪道了。因此坚持中正之道的人不会崇尚怪异的行为,教化人的人希望人们诚实可信,因此对矫枉造作和弄虚作假的行为都非常厌恶。超过了规定的守孝制度还没有除孝,应该住在厅堂之中却故意住在墓地旁边,这就是中正之道的罪人。何况又伪造怪物,用鬼神来骗人,触犯了国家的法令,以牟取利益呢?伪装孝顺,却以不正当的手段去求取利益,这种事情,确实是讲究仁爱的人所不忍心去揭发指责的,唯恐会有伤于风化。但是如果弄虚作假之事也可以做,利益可以靠欺骗来取得,那么道德教化就会败坏了。像这样的话,不去理睬它就可以了,将其掩盖而不让大家知道也是可以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08山东卷)
小题1: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治长》)
古来圣贤皆寂寞,?。? (李白《将进酒》)
小题2:江畔何人初见月????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小题3:知我者,谓我心忧;??。? (《诗经·黍离》)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苏洵《六国论》)
小题4: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弦弦掩抑声声思,?。? (白居易《琵琶行》)


参考答案:
小题1:不耻下问?惟有饮者留其名
小题2:江月何平初照人?东篱把酒黄昏后
小题3: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4:善假于物也?倾诉平生不得志


本题解析:这些句子考到学习态度、感伤情怀、崇高爱国思想、优美意境、对历史的思考、各家学派进步思想等。平时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3分)
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场,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群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既代之后,公私扰乱,周师一举,此镇先平.齐亡之迹,启于是矣。(《颜氏家训·慕贤》)


参考答案:群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既代之后/公私扰乱/周师一举/此镇先平/齐亡之迹


本题解析:此题抓住文言断句里常用的句式对称的修辞手法即可。古文多采用四六句式。
参考译文:
张延隽任晋州行台左丞时,辅助主将,镇守安抚疆界,储藏聚集物资,爱护救助百姓,其威严庄重仿佛可与一国相匹敌。那些卑鄙小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联合起来贬放逐谪他。取代了他之后,晋州一片混乱,周国军队一起兵晋,州城就先被平定。齐国败亡的迹象,就从此开始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9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日:“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同贡举知:执掌
B.然久之自败:失败
C.沆待将朝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驾再往趣:急忙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3分)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小题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5分)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小题4:(1)皇帝曾说到唐朝有结党营私,难以制约,最后导致王室衰弱,大概是因为忠奸难以分辨罢了。(2)作为大臣有密奏的人,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小题1:败:败露。
小题2: ①②两句的陈述主体是太宗皇帝。⑤是王旦的评价,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小题3:“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错,只是因为西背用兵“或至旰食”,而未“经常”。皇帝器重也非“因此”之故。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尝:曾经。盖:大概。尔:同“耳”,句末语气词。
(2)夫:发语词,无义。恶:讨厌。效尤:效仿。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题。
?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如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鲁人或吴起?恶:毁谤?
B.曾子之,而与起绝? 薄:轻视、看不起
C.鲁君疑之,吴起? 谢:劝诫?
D.子也,而将军自吮其疽? 卒:士兵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起乃鲁,学兵法以事鲁君——取无禁,用之不竭?
B.是魏文侯以为将——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听细说,预诛有功之人——倚歌和之?
D.吴起善用兵,廉平——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3. 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 )
①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 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其母死,起终不归? ?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 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③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B.吴起抱定,不复人卫,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也“不为卿相,不复人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5.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1)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D?
4.D
5.(1)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2)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
(3)吴起贪恋名利而爱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就连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