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荔枝香近?【宋】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共剪西窗蜜炬④。
[注]①无憀:“无聊”的意思。②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③报鹦鹉:暗含鸟雀恋巢之意。④唐代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
小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感情?(5分)
小题2:词的下阕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两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 描绘了一幅乱红飘落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黄昏时细雨当窗,一个人静静地观看燕子哺育乳燕(2分)的寂寞凄清的景象。(1分)。②词中蕴含了词人踪迹无定,(羁旅漂泊)孤苦无依,寂寞闲愁(孤独寂寞,思家念亲)的感情。(2分)(言之有理即酌情给分)
小题2:①衬托,下片用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之情。②虚实结合:最后三句写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是虚景,与前句实景相结合。③化用典故,最后一句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手法1分、分析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衬托”答成“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先通过上阕用四字格“寂寞凄清”概括出景象,再结合上阕罗列意象,具体阐释意境,残红、香雾、黄昏、细雨,再加上一个人观看两两相依燕子哺育乳燕,定向翻译。根据意象的含义推断其中蕴含的感情,残红——踪迹无定,羁旅漂泊,孤苦无依;香雾、黄昏、细雨——寂寞闲愁,孤独寂寞;一个人观看两两相依燕子哺育乳燕——思家念亲。言之有理即酌情给分。
小题2:本题考查表达技巧,“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借景抒情,借归景,抒归情。或者是衬托,用归景,衬归情。整个下阕虚实结合,前四句为眼前景,后三句为设想景。“共剪西窗蜜炬”明显是借典抒情,结合注解④,写出借的是什么典故,抒的是什么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赢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致虚庵:胡逸老书房名。
②赢(yíng ):竹器。《汉书?韦贤传》:“ 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
③明月:珍珠。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胡逸老的形象。(4分)
小题2:古时有人认为该诗的第三联为“ 奇句”“ 奇语”。“ 奇”在哪里?请分条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清高(高雅、不慕名利等),仁爱(仁慈、善良、能济困扶危等),闲逸( 闲适、自在、旷达等)。(4分)
小题2: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 出”“ 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
②化实为虚。把山比作画图,尽可让读者想象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图”,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③情景交融。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都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④以物衬人,前两联是直叙其人,此联是正面写庵,通过庵的环境间接表现人物的人格、胸襟。(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人先发议论: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说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颈联转到正面写致虚庵。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读者自能体会到。庵主高雅的人格 、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灵台,指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
小题2:之所以奇,是因为:第一,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第二,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第三,情景交融。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读者自能体会到。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只不过前两联是直叙,这里是衬托。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因此,在做题之前应该首先分析从哪个角度考虑,才能有的放矢。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玉露凋伤枫树林”一句中“凋伤”一词绝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诗景与情结合尤佳,请你具体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秋风玉露本无情,可“凋伤”一词赋予这些景物以感情色彩,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
(2)身处异地,菊花又开了,秋天到了,让人伤感落泪。在这种情景下,故园的菊花也该开了吧?前一句写景是为后一句抒情服务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小题1: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
小题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小题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小题4:吾所以为此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小题6:,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小题7:,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8:?,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参考答案:
小题1:暮霭沉沉楚天阔
小题2: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题3:赢得仓皇北顾
小题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5:以塞忠谏之路也
小题6:悟已往之不谏
小题7:潦水尽而寒潭清
小题8:但以刘日薄西山
本题解析:解题策略:一、 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形识记不牢,从而提笔写错字。二、名句默写应注意:字义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义弄不清楚,从而提笔写错字。三、 名句默写应注意:对比识记,考生有时区分不开不同诗句中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的两个字,从而将这两个字写反了。四、 名句默写应的:非常识记,有的诗句,按现在平常的说法或语序识记往往是错的,必须非常识记。五、 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六、 名句默写的字识记,默写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写诗句中的原字。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满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用以上六招加强识记,本题拿满分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你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你走进理想的殿堂。本题在解答时应关注“暮霭”、“蓑”、“忠谏”、“潦水”、“日薄”等字的书写。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请简要分析颔联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人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