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2017-08-09 22:41: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惆怅东栏一株雪”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把梨花比喻雪,写出梨花不妖艳,不轻狂,洁白无瑕,使梨花更具神韵。同时把咏花与自咏结合起来,表达诗人一生正道直行,清白坦荡的志向。(意对即可)
2、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小题1】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渡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2分)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2分)
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2分)
(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
【小题2】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
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诗所运用的拟人手法比较明显:“寺忆”“桥怜”“江山待”“花柳无私”都是拟人化的描写。拟人的作用为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象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宿府?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小题1:从内容上看,诗歌是怎样表现"独宿"的特点的?(4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首联写“独宿”的环境,通过 “清秋”“井梧”“蜡烛”等景物的勾画,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氛围。颔联写“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角声悲凉,月色无限美好,但无人共赏,独宿不寐,表现诗人沉郁悲抑的心情。颈联和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独宿”时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并表明自己不愿在幕府中暂且得安的漂泊苦闷之感。(4分)
小题2:A、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清秋”“井梧”“蜡烛”等景物的勾画,烘托出诗人心境的抑郁悲凉,表现出诗人对国事充满忧虑、对漂泊生活深感苦闷之情。
B、反衬。颔联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独宿幕府时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C、用典。尾联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的愁心。
B.《断章》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组优美的意境,构成了一种象征暗示境界,很好地承载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
C.《雨巷》借江南小巷的阴沉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错误》一诗中,诗人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东风”等,从而一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是对现代诗歌的分析判断,需要逐项分析。题中,C项,“迷失了方向”说法不妥,“绝望”说法错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②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郦语未成。
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
凶手,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
小题1:诗的哪几联描写了早春之景?诗人又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三联。(1分)作者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
低飞、黄鹂语涩(答出四种景象即可)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景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2分)
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写出了南湖早春妩媚可人之态。(1分)
小题1:全诗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反衬手法亦可)。(1分)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在前三联中用几种有特色的景物或动物来描绘
早春,最后一联抒情。答题时可抓住黄鹂语涩等意象,结合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早春的美好因为年年衰病减心情,江南春好,却无心赏。
所以景色越是美好,心情越是难过。答题时可结合最后一句,以及注释的内容分析作者的情
感。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