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临江仙?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小题1:第一句两个“尽”字好在哪里?(2分)
小题2:“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请略加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尽”生动地写出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表现了强烈的乡思。(2分)
小题1:词人(想象)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2分)这两句营造了凄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怀念。(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按照要求完成小题。(共8分)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邓剡,宋人,参加抗元救国,兵败后流落金陵,作此词。)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2: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表达了作者的流亡之苦,亡国之恨.朝代交替,兴亡相继,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伤感。
小题2:
①用典:“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表达兴亡之感.
②通感:叶声寒的寒字,从听觉到触觉.
③比喻:把自己比作随风飘零的落叶.
④拟人:“西风吹世换”,风好象有人的行为特征.
⑤描写:视觉描写,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听觉描写,“ 叶声寒、飞透窗纱”
⑥以景结情:“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⑦虚实结合:“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这应为虚景;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此为实景.
(答对其中三点即给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有“寓情于景”、“以喻见意”,寒叶、西风、乌衣苍、明月、芦花等景物的描写 ,多带有双关意味,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雨过水明霞 ,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一场大雨洗过天空 ,夕阳斜照彩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大潮汹涌,在漫过海滩后又渐渐退去。江岸边留下了些许沙痕。声声落叶,飞快地透过窗纱,使词人感到秋意袭身,时令已由夏入秋了。这是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恰值兵败被掳之后,作者面对着此情此景,哪能不倍加伤感呢?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 ,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 。“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词人在上片极言自己如落叶飘零,无根无绪,意在引出下片所欲表达的悲愤心情。
“寂寞古豪华 ,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南京,是烟柳繁华地,也是南宋王朝赖以阻挡蒙古南侵的一道屏藩。萧条得使词人生寂寞、衰歇之感。此词带有几分嘲讽意味 ,不只是一味悲慨而已。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变节奉敌。作者大悲慨之中 ,怀有深深的嘲讽。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
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人民的无限同情。
小题2:
这首词是词人被俘北上,过南京时作。抒发了词人的流亡之苦和亡国之恨。
上片写秋天的晚景。前两句写雨过潮回的景象,象征着衰落,定下了全词吊古伤今的悲凉基调。“叶声寒”、“飞透窗纱”这是词人的主观感受。这是景中含情的写法,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西风”一语双关,强化了词的意境,不仅吹落叶子,而且“吹世换”,吹得人流浪天涯。由景到情,触景生情。“雨后、晚霞、退潮、叶声”,都是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下片写金陵的兴衰。运用典故,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王朝由盛而衰。“寂寞”与“豪华”形成今与昔鲜明的对比。夕阳西下喻写国家的衰亡,“又”字体现了词人对历史兴替的无奈。最后以大雁南飞作结尾,具有弦外之意,燕子还会“说兴亡”,而大雁目睹山河变化无动于衷,将情与景结合起来,感情悲凉。
这首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了典故、比喻,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11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小题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壮志难酬。(3分)(2)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四句诗中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3分)
【小题2】(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将眼前的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与感慨身世时世的悲慨之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而虑及人生时局,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3分)(2)直接抒情。如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句,直接写出了中秋寂寞独处、无人与共的内心的凄然。(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由题干问的是“复杂情感”可知,这首诗歌抒写的情感应该有多种。因此,答题时,要先对诗歌的整体意境进行感悟和理解,然后所以我们通过诗歌题材、作者、注释、意象、情感性的词语捕捉作者抒写的思想情感。“人生几度新凉”可从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角度作答;“月明多被云妨”可从对世道险恶的悲愤角度作答;“中秋谁与共孤光”可从思念亲人等角度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分析,“风叶”“被云妨”“ 新凉”“ 梦”“愁”“孤光”“凄然”等既均渲染出了景物的萧瑟、凄凉,自然烘托了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的凄凉、感伤心情,又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惆怅、寂寞,因此,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小题1:诗歌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具体描写了哪些意象?组成了怎样的意境?(5分)
?
小题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选取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萧萧的落叶、滚滚的长江”等8种意象,(2分)渲染出了苍凉阔大、凄清肃杀的氛围。(3分)(意象至少写出4种,共5分)
小题2:诗眼为“悲”。(1分)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3分,答出2种即可得3分)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需要结合诗句内容逐句概括即可,注意化用自己的语言来用部分形容词概括;至于意境,要根据意象来综合概括,同时要联系诗作背景及诗人的身世、写作风格等。
小题2: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明确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本题,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所以,应是诗眼,然后展开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满江红”被用作词牌名,它在自然界中是什么东西?
A.水生蕨类植物
B.浮游动物
C.乔木
D.菌类植物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满江红”有四义:一、植物名;二、中药名,即前述植物入药;三、词牌名;四、京剧剧目。
别名:红萍、红浮萍、紫薸(piáo)、三角薸
分类:蕨类植物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