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9 22:56: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南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小题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4分)
小题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2分)
小题2:衬托(1分),好处是以“静”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并勾起了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点评:鉴赏诗歌当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诗歌中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小题2:试题分析:“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8、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犹”字好。孤舟远逝,诗人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不舍的深情。示例二:“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天空。“空”字侧重表现出诗人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词语的能力。两个词语镶嵌在诗句中,具体到哪个好,需要结合该字表现的内容及情感来分析。解答本题。既要扣住该字的意蕴,更要结合作用和效果来分析和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小题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5分)
【小题2】有人说诗中的“闲”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说说你的理由。(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景物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1分);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以声衬静)(1分)。前三句从静的角度描述,亭基寂寞,野渡无人,春流平岸、杨花满袖以及春草晚照都是静谧、恬淡的;后一句从动(声)的角度描述,杜鹃啼鸣,反衬出环境的清幽(1分)和作者的孤独(1分)。
【小题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1分)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怅惘,(1分)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1分)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评分建议:必须有明确观点,答“不同意”,否则扣1分。答“同意”本题为0分。分析部分:由表及里分析各占2分,景物分析占1分,结合注释知人论世,扣住诗人背景分析出主题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比较简单,主要诗歌意象和运用的表现手法。意象可从诗句中找出自然景物,例如,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在表现手法方面,要根据平时对诗歌表现手法知识的积累,从着眼点分析主要是视听结合,还可从手法中动静的角度分析。此类题在答题时,要先明确手法,再写出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是否同意这种看法,然后根据自己观点的选择,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答题时,要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南宋遗民”和之中的关键词语“寂寞”“晚照”“听杜鹃”,从这些可以看出是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还要结合着主题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以手抚膺坐长叹。
(2)画图省识春风面,??。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5)?,唯见江心秋月白。
(6)?,王道之始也。
(7)?,潦倒新停浊酒杯。
(8)?,孤舟一系故园心。


参考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吸?(2)环佩空归夜月魂?(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5)东船西舫悄无言?(6)养生丧死无憾?(7)艰难苦恨繁霜鬓?(8)丛菊两开他日泪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扪”“胁”“絜”“舫”“丛”。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剔?银?灯
范仲淹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①



?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②如共,刘伶③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④、老成?悴⑤。只有中间,些子⑥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
[注]①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与欧阳修在酒席上分别赋诗填词,以助酒兴。②争:怎。③刘伶:西晋狂士,嗜酒。④騃:呆。⑤?悴:衰弱貌。⑥些子:一点儿。1.上阕词人是如何评论三国英雄的?
?
?
2.请解说下阕“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句。
?
3.范仲淹在创作以“??”的政治抱负为主题的文学
作品时,态度是严肃的;此词写于他悲观失意,政治改革徒劳无功之时,在好友的酒桌
上,酒酣而作,故词的笔调?,词句?,我们不妨也说此
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由此请你简评一下范仲淹这个人物形象。
?


参考答案:
1.这些三国英雄用尽权谋机巧,不过是枉费心力,只闹了个天下鼎足三分的局面,还不如像刘伶那样一醉方休。
2.人生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年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她来追求功名利禄呢??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非常诙谐?通欲易懂?读罢此词,词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更为丰满了,几句牢骚话体现了他强烈的个性,词人不只是可敬。而且可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