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贺铸的《青玉案》,完成1—2题。
?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凌波”语出曹植《洛神赋》,形容美人步态轻盈。“芳尘去”,指美人离去。
B.“锦瑟”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锦瑟”意思相同,都是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C.“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琐窗朱户”是写房屋富丽,“只有春知处”意为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
D.“飞云冉冉”是实写眼前的景色,“蘅皋暮”是说暮色降临,在长着杜蘅(一种香草)的泽边高地徘徊已久。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以美人离去发端,似写相思之情,实则抒发作者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的失意。
B.上阕写目睹佳人飘然远去的场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遐想;下阕写春归冉冉,云水相隔,音讯难通,只能题诗自解。
C.作者善于熔化前人的语意或诗句入词,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
D.词末借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物象,用比喻、拟人及夸张手法写闲愁,用语工整,意味深长。
参考答案:1.C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写西湖有里湖、外湖的特点;“叠”写湖岸山峰重叠。“清嘉”写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B.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松胜似骑马的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既写出了江河滚滚的景象,也喻指时光的流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情的逝水流光,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 D.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晋人张翰。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生活而弃官归里。辛弃疾借张翰自比,表明自己欲像张翰一样忘却时事,弃官还乡,并抒发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辛弃疾《丑奴儿》,完成题目。(10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题1: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2分)
小题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对比?愁
小题1: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小题1: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愁绝。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首诗选取少年、中年、老年对愁的感受来表达老年的愁才更愁,而少年的愁相对来说不值得愁。所以本诗突出了对比手法写得是愁。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答题时要答出其表层意义及深层意义。深层意义可参考作者的身世与背景。作者是一个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诗人,满腹愁绪,壮志未酬。
小题1:本题考划鉴赏诗歌的写作特色。作者表达愁,却说不愁,用这种无奈的洒脱衬托愁绪无从寄托。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这首诗描写的是?时候(季节)的景色,诗人抒发的是?之情。(请各用双音节词填入)(2分)
(2)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暮春,怨别。(每空1分)
(2)观点1:“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观点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因为诗人借当前季节的风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不仅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的问题,而且同时又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意绪巧叠,令人回味无穷。(5分,只给观点不解释不得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师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凯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许凯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可就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
如果按照许凯那种意见,我们可以改诗句为“国破家亡在此朝”,但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答案大体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看注释,破解难点。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的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须充分利用诗下的“注”,并借助许凯的“批评”来读懂诗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