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9 22:56: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贺铸的《青玉案》,完成1—2题。
?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凌波”语出曹植《洛神赋》,形容美人步态轻盈。“芳尘去”,指美人离去。
B.“锦瑟”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锦瑟”意思相同,都是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C.“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琐窗朱户”是写房屋富丽,“只有春知处”意为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
D.“飞云冉冉”是实写眼前的景色,“蘅皋暮”是说暮色降临,在长着杜蘅(一种香草)的泽边高地徘徊已久。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以美人离去发端,似写相思之情,实则抒发作者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的失意。
B.上阕写目睹佳人飘然远去的场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遐想;下阕写春归冉冉,云水相隔,音讯难通,只能题诗自解。
C.作者善于熔化前人的语意或诗句入词,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
D.词末借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物象,用比喻、拟人及夸张手法写闲愁,用语工整,意味深长。


参考答案:1.C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写西湖有里湖、外湖的特点;“叠”写湖岸山峰重叠。“清嘉”写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B.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松胜似骑马的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既写出了江河滚滚的景象,也喻指时光的流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情的逝水流光,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 D.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晋人张翰。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生活而弃官归里。辛弃疾借张翰自比,表明自己欲像张翰一样忘却时事,弃官还乡,并抒发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辛弃疾《丑奴儿》,完成题目。(10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题1: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2分)
小题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对比?愁
小题1: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小题1: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愁绝。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首诗选取少年、中年、老年对愁的感受来表达老年的愁才更愁,而少年的愁相对来说不值得愁。所以本诗突出了对比手法写得是愁。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答题时要答出其表层意义及深层意义。深层意义可参考作者的身世与背景。作者是一个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诗人,满腹愁绪,壮志未酬。
小题1:本题考划鉴赏诗歌的写作特色。作者表达愁,却说不愁,用这种无奈的洒脱衬托愁绪无从寄托。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这首诗描写的是?时候(季节)的景色,诗人抒发的是?之情。(请各用双音节词填入)(2分)
(2)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暮春,怨别。(每空1分)
(2)观点1:“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观点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因为诗人借当前季节的风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不仅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的问题,而且同时又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意绪巧叠,令人回味无穷。(5分,只给观点不解释不得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师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凯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许凯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可就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
如果按照许凯那种意见,我们可以改诗句为“国破家亡在此朝”,但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答案大体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看注释,破解难点。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的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须充分利用诗下的“注”,并借助许凯的“批评”来读懂诗意。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