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弹力》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2,3间的弹簧的弹簧力等于3所受到的摩擦力,因此2,3间的弹簧伸长量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一根弹簧和一把直尺来测量重物的重量。在未悬挂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5。在弹性限度内,当挂上80N重物时,指针正对45。若指针正对20时,所挂重物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在未悬挂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5时,弹簧的原长x0=5. 本题难度:简单 3、实验题 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
参考答案:(1)①θ<50,平衡位置?②1.52, 99.8?④9.87?⑤B
(2),不变
本题解析:(1)①实验时利用单摆的周期公式测重力加速度,单摆的周期公式只有在摆线偏离竖直线的最大摆角θ<50才成立;实验中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计时起点选在平衡位置误差小;
②由图示游标卡尺可知,游标卡尺主尺示数是1.5cm,游标尺示数是
2×0.1mm=0.2mm=0.02cm,游标卡尺示数是1.5cm+0.02cm=1.52cm;由秒表读出时间t=99.8s,则单摆的周期为
④单摆的周期公式,得到
⑤若测得的g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由此分析g值偏小的原因,可能是摆长偏短或周期偏长。
A、测摆长时将线拉得过紧导致测量值偏长,由公式知,g值偏大,故A错误;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摆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但运算时选用开始所测得值,将导致g值偏小,故B正确;
C、开始计时时,秒表提前按下,将使所测周期偏大,由上式可知,g值偏小,故C正确;
D、实验中将49次全振动误数为50次,由知,周期偏小,g值偏大,故D错误。(2)由周期公式
,可得
代入数据可得
.通过上面的结论可以知道,漏加了小球半径后(y2-y1)不变,故不影响最后结果,用上述方法算得的g值和真实值相比是不变的。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单摆的周期公式及其变形式,以及知道测量时形成误差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实验题 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降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实验记录了砝码的质量m与弹簧长度l的相应数据,对应点已在图上标出。(g=9.8m/s2)
(1)作出m-l的关系图线;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
参考答案:(1)
(2)0.248~0.262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简答题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C为一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开始用一大小为F的恒力沿斜面方向拉物块A使之向上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求物块B刚要离开C时物块A的加速度a和从开始到此时A、B及弹簧组成的系统增加的机械能.
参考答案:设未加F时弹簧的压缩星为x1,由胡克定律得
? mAgsinθ=kx1?
设B刚要离开C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2,此时A的加速度为a,由胡克定律和牛顿定律
? kx2=mBgsinθ
? F-mAsinθ-kx2=mAa
联立得a=F-(mA+mB)gsinθmA
由题意得物体A上滑的距离为 d=x1+x2
则d=(mA+mB)gsinθk
故系统增加的机械能:W=Fd=F(mA+mB)gsinθk
答:物块B刚要离开C时物块A的加速度a是F-(mA+mB)gsinθmA.从开始到此时A、B及弹簧组成的系统增加的机械能为F(mA+mB)gsinθk.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物理高考知识点《功能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