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甲、乙两船(包括船上的人)的质量分别为500kg和100kg,静止于平静的水面上,甲船上的人通过绳拉乙船,绳的拉力大小为100N,水对两船阻力大小均为20N。这时以两船为系统,两船的动量_____________(填“守恒”或“不守恒”),若两船在平静的水面上相向行驶,甲的速度为向东3m/s,乙的速度为向西6m/s,经一段时间后,两船撞到一起。此时,甲、乙的速度为向_____________m/s。
参考答案:守恒,东1.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质量为m1=5kg的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v1=3m/s的速度向右撞击静止的木块撞击后小球和木块一起以v2=1m/s的速度向右运动,以小球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小球动量的改变量为________kg·m/s,木块的质量为__________kg。
参考答案:B.-10,10
本题解析:由两物体动量守恒
可求出m2=10kg,小球动量改变量
?kg·m/s
本题难度:简单
3、简答题 如图所示,一细绳跨过一个光滑的质量可以忽略的定滑轮,两端分别系上质量为M和m的物体,且M>m,M静止于地面上,当m自由下落h后绳子才被拉紧,求:

(1)绳子被拉紧后的瞬间,两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2)M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m下降的过程中不会碰地)
?
参考答案:(1)
?(2)
本题解析:
(1)(M+m)v"=mv,
∴v"=
;
(2)MgH=mgH+
(M+m)
,
∴H=
.
本题难度:一般
4、计算题 水平放置的轻弹簧左端固定,小物块P(可视为质点)置于水平桌面的A点并与弹簧的右端接触但不相连,此时弹簧处于原长,现用力缓慢地向左水平推P至B点(弹簧仍在弹性限度内),推力做的功是6J,撤去推力后,P沿桌面滑到一辆停在光滑水平地面、紧靠水平桌边缘的平板小车Q上,小车的上表面与桌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已知P的质量为m=1kg,Q的质量为M=4kg,A、B间距L1=20cm,A离桌边沿C的距离L2=60cm,P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4,g=10m/s2,物块P滑出小车Q时的速度υ1=0.8m/s,小车Q长L3=50cm.求:
(1)小物块P在桌边沿C的速度大小υc=?
(2)小物块P与小车Q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3)小物块P在小车上表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小车通过的距离?

参考答案:(1)滑块在从A到B,B到A,A到C的整个过程中,设弹簧做功为W1,外力做功 为W2,摩擦力做功为W3,则 W1=0.......①
W2=6J......................②
W3=μ1mg(L1+L1+L2)………③
W3= ― 4J...................④
根据功能关系有: W1+W2+W3==
……⑤
解得υc=2m/s................⑥
(2)设物块滑出小车后小车的速度为υ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mυc===mυ1+Mυ2.......⑦
解得υ2==0.3m/s..............⑧
由能量守恒得μ2mgL3==
.................⑨
解得μ2==0.3..................................。......⑩
(3)设小车的加速度为a,通过的距离为l,则
.......................11
由υ22=2aL.............12
得L==
..................................。......13
评分标准:本题满分10分,其中1问各4分,2问3分,3问3分。
本题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动量守恒和功能关系,先根据功能关系求出P到达C的瞬时速度,当C滑上小车后,系统动量守恒,系统机械能的损失完全转化为克服摩擦力做功,由功能关系求解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如图所示,水平速度为
,质量为m的子弹,击中并穿过放在光滑地面质量为M的木块,若木块对子弹的阻力恒定,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子弹质量m越大,木块获得动能越大
B.子弹质量m越小,木块获得动能越大
C.子弹速度
越大,木块获得动能越大
D.子弹速度
越小,木块获得动能越大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分析: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子弹和木块的V-T图象.子弹仍穿过,说明子弹和木块的位移差为木块长度.根据题目选项的物理量的变化来判断.
解答:解: (1)当子弹的质量m变化时,由于子弹所受的阻力恒定,在子弹的加速度将随着质量减小的而变大,而木块的加速度恒定,当子弹质量小时,穿出木块的时间大于质量大时穿出木块的时间.则木块获得的速度也将变大,动能也将增大.故A错误,B正确.
(2)当子弹的质量m不变,子弹和木块的加速度恒定,子弹的初速度越小,穿出木块的时间越长.则木块获得的速度也将变大,动能也将增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点评:要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和求解的物理量选择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