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1)在同温、同压下,实验测得CO、N2和O2三种气体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H2的14.5倍,其中O2的质量分数为 。若其中CO和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则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相同条件下,某Cl2与O2混合气体100 mL恰好与150 mL H2化合生成HCl和H2O,则混合气体中Cl2与O2的体积比为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
参考答案:(1)27.6%;48.3% (2)1:1;51.5
本题解析:(1)三种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4.5×2=29,因CO与N2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求算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时可一并考虑,设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则CO和N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x),因此有:32x+28(1-x)=29,解得x=0.25。O2的质量分数为
×100%≈27.6%。若CO和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设混合气体为1 mol,则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2+(0.75 mol÷2)×1=0.875 mol,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8.3%。(2)设Cl2的体积为x mL,则O2的体积为(100-x) mL。根据反应H2+Cl2
2HCl、2H2+O2
2H2O知,反应中消耗的H2为:x mL+2(100-x) mL=150 mL,解得x=50 mL。因此n(Cl2):n(O2)=1:1。体积百分含量各占50%。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1×50%+32×50%=51.5。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某一元醇10 g与乙酸反应生成酯13.2 g,同时回收醇1.0 g,则该醇的式量是(?)
A.74
B.88
C.90
D.104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用差量法求解。醇与乙酸反应生成酯和水,则乙酸和水的质量差等于酯和醇的质量差,设该醇的式量为x,则有:
R—OH+CH3COOH
CH3COOR+H2O Δm
x? 60? 18? 42
9 g? (13.2-9) g=4.2 g
,解得
。
本题难度:简单
3、填空题 .在一密闭气缸中,用一不漏气可滑动的活塞隔开,左边充有N2,右边充有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20℃时,将右边混合气体点燃,反应后冷却到原来温度,若活塞原来离气缸左端的距离为总长的
,反应后静止于气缸的正中(忽略水蒸气),则原来H2和O2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4:5? 7:2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实验题 实验室配制500ml? 2mol·L-1的H2SO4溶液
(1)500ml 2mol·L-1的H2SO4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是?g。
(2)配制时,所需仪器应该有烧杯、玻璃棒、量筒、?、?。
(3)容量瓶在使用前,首先应检查?。
(4)此实验中,玻璃棒的两个作用分别是?、?。
(5)下列操作会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的是?(选填序号)
A.没有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容量瓶洗净后未干燥
D.转移过程中有少量溶液测出
参考答案:(1)98。(2)500ml容量瓶(未写量程不得分)、胶头滴管
(3)是否漏水(或漏液)(4)搅拌、引流(5)AD(各1分,缺一项扣1分)
本题解析:(1)500ml 2mol·L-1的H2SO4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是0.5L×2mol/L×98g/mol=98g。
(2)配制时,所需仪器应该有烧杯、玻璃棒、量筒外,还需要500ml容量瓶和定容时的胶头滴管。
(3)容量瓶在使用前,首先应检查是否漏水(或漏液)。
(4)此实验中,玻璃棒的两个作用分别是,浓硫酸稀释时起搅拌作用。转移至容量瓶时,起引流作用。
(5)根据c=n/V可知,若没有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则溶质减少,浓度偏低;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则容量瓶中溶液的体积减少,浓度偏高;容量瓶洗净后未干燥,不会影响实验结果;转移过程中有少量溶液测出,则溶质减少,浓度偏低,答案选AD。
点评:根据cB=nB/V可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B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nB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B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浓H2SO4密度1.84g/mL,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 , 质量分数为98% ,取10mL浓H2SO4和amL水混合得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质量分数为b%。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1).若C=9.2则a>10 b>49% (2) 若C=9.2则a>10 b<49%
(3).若b=49则a=18.4 C<9.2 (4) 若b=49则a=18.4 C>9.2
A.(1) (3)
B.(1) (4)
C.(2) (3)
D.(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