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大全《化学反应速率》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八)
2018-03-17 08:22: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填空题 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5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Ⅰ)若某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判断该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填选项编号)。? A.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B.v正(H2O)=v逆(H2) C.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D.容器中总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 E.消耗n mol H2的同时消耗n mol CO (Ⅱ)若该密闭容器中加入的是2 mol Fe(s)与1 mol H2O(g),t1秒时,H2的物质的量为0.20 mol,到第t2秒时恰好达到平衡,此时H2的物质的量为0.35 mol。 (1)t1~t2这段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v(H2)= 。? (2)若继续加入2 mol Fe(s),则平衡 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继续通入1 mol H2O(g),再次达到平衡后,H2物质的量为 mol。? (3)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t1时改变了某种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填写2项)。?

参考答案:(Ⅰ)(1)C(s)+H2O(g) CO(g)+H2 (g) (2)A、B、C (Ⅱ)(1)0.03/(t2-t1)mol·L-1·s-1 (2)不 0.7 (3)使用了催化剂 增大了H2的浓度 综合演练
本题解析:(Ⅰ)(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找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系数,写出方程式C(s)+H2O(g) CO(g)+H2 (g)。 (2)由于C是固体,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着时间而变化,A正确; v正(H2O)=v逆(H2),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B对;由于C是固体,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中气体的质量随着时间而变化,而体积不变,因此密度随时间而变化,而总质量一直不发生变化,所以C可作为判断平衡的标志,而D不能。消耗n mol H2的同时消耗n mol CO均为逆反应速率,不能判断该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Ⅱ)(1)v(H2)="(0.35-0.20)" mol/5 L·(t2-t1)=0.03/(t2-t1) mol·L-1·s-1。 (2)Fe为固体,加入2 mol Fe,则平衡不移动。再通入1 mol H2O(g),相当于在原来通入1 mol H2O(g)的基础上浓度加倍,相当于加压,但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相对于通入1 mol H2O(g)时处于相同的平衡状态,但各物质的浓度是原来的2倍,所以n(H2)="0.7" mol。 (3)使用催化剂、增大H2的浓度均可提高逆反应速率。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进行如下实验,在A锥形瓶中放入10g绿豆大小的碳酸钙,在B锥形瓶中放入5g粉末状的碳酸钙,分别加入50mL?1mol/L盐酸,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注:x一时间、y-锥形瓶中碳酸钙减少的质量)( ) A.
 B.
 C.
 D.

参考答案:碳酸钙粉末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比碳酸钙固体的反应速率要快,在盐酸的物质的量为少量的情况下,消耗的碳酸钙的质量最终是相等的. 故选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某探究小组利用丙酮的溴代反应(CH3COCH3+Br2 CH3COCH2Br+HBr)来研究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反应速率v(Br2)通过测定溴的颜色消失所需的时间来确定.在一定温度下,获得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 初始浓度c/mol-L-1 | 溴颜色消失所需的时间t/s CH3COCH3 HCl Br2 ① 0.80 0.20 0.0010 290 ② 1.60 0.20 0.0010 145 ③ 0.80 0.40 0.0010 145 ④ 0.80 0.20 0.0020 580
| 分析实验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增大c(CH3COCH3),v(Br2)增大 B.实验②和③的v(Br2)相等 C.增大c(HCl),v(Br2)增大 D.增大c(Br2),v(Br2)增大
参考答案:A、对比①②组数据,可以判断出增大c(CH3COCH3),v(Br2)增大,故A正确; B、比较实验②和③数据,Br2的浓度相等,溴颜色消失所需的时间也相等,溴的反应速率是相等的,故B正确; C、比较①③数据可以判断出,增大c(HCl),v(Br2)增大,故C正确; D、对比①④两组实验中CH3COCH3,HCl的浓度是相同的,而④中Br2比①中的大,所以时间变长,但不能说明溴的反应速率大小问题,故D不正确; 故选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14分)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Ⅰ:2NH3(l)+H2O(l)+CO2(g) ?(NH4)2CO3(aq)? ΔH1 反应Ⅱ:NH3(l)+H2O(l)+CO2(g) NH4HCO3(aq)? ΔH2 反应Ⅲ:(NH4)2CO3(aq)+H2O(l)+CO2(g) 2NH4HCO3(aq)? Δ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ΔH3与ΔH1、ΔH2之间的关系是:ΔH3=?。 (2) 反应Ⅲ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3)为研究温度对(NH4)2CO3捕获CO2效率的影响,在某温度T1下,将一定量的(NH4)2CO3溶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用氮气作为稀释剂),在t时刻,测得容器中CO2气体的浓度。然后分别在温度为T2、T3、T4、T5下,保持其他初始实验条件不变,重复上述实验,经过相同时间测得CO2气体浓度,得到趋势图(见图1)。则: ①ΔH3?0(填“>”、“=”或“<”)。 ②在T1~T2及T4~T5两个温度区间,容器内CO2气体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其原因是? ?。 ③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如图2所示。当时间到达t1时,将该反应体系温度迅速上升到T2,并维持该温度。请在该图中画出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总趋势曲线。
? 图1?图2 (4)利用反应Ⅲ捕获CO2,在(NH4)2CO3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提高CO2吸收量的措施有? ?。 (5)下列物质中也可以作为CO2捕获剂的是?。 A.NH4Cl B.Na2CO3 C.HOCH2CH2OH D.HOCH2CH2NH2
参考答案:(1)2ΔH2-ΔH1?(2)? K=c2 (NH4HCO3) /{c [(NH4)2CO3)]·c(CO2)} (3)①<? ②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被捕获的量随温度升高而提高。T4~T5区间,化学反应已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捕获 ③ (4)降低温度,增加CO2浓度(或分压)?(5)BD
本题解析:(1)将反应Ⅰ倒过来书写:(NH4)2CO3(aq) 2NH3(l)+H2O (l)+CO2(g)-△H1,将反应Ⅱ×2:2NH3(l)+2H2O (l)+2CO2(g) 2NH4HCO3(aq)?2△H2,得:(NH4)2CO3(aq)+H2O (l)+CO2(g) 2NH4HCO3(aq)△H3=2△H2-△H1 。 (2)化学平衡常数是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和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因此反应Ⅲ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2 (NH4HCO3) /{c [(NH4)2CO3)]·c(CO2)}。 (3)①由图1可知:在温度为T3时反应达平衡,此后温度升高,c(CO2)增大,平衡逆向移动,说明反应Ⅲ是放热反应△H3<0。 ②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被捕获的量随温度升高而提高。T4~T5区间,化学反应已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捕获。 ③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建立平衡后(由图2可知:溶液pH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迅速上升到T2并维持温度不变,平衡逆向移动,溶液pH增大,在T2时又建立新的平衡,图象应为, 。 (4)根据平衡移动原理,降低温度或增大c(CO2)。 (5)具有碱性的物质均能捕获CO2,反应如下:Na2CO3+CO2+H2O=2NaHCO3;HOCH2CH2NH2+CO2+H2O=HOCH2CH2NH3++HCO3-;故答案为B、D。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已知某反应的各物质浓度数据如下: aA(g)+bB(g) 2C(g) 起始浓度(mol·L-1)? 3.0? 1.0? 0 2 s末浓度(mol·L-1)? 1.8? 0.6? 0.8 据此可推算出上述反应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 ( )。 A.9∶3∶4 B.3∶1∶2 C.2∶1∶3 D.3∶2∶1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v(A)=0.6 mol/(L·s),v(B)=0.2 mol/(L·s),v(C)=0.4 mol/(L·s)。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6∶0.2∶0.4,即3∶1∶2。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