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已知A是用途最广泛的金属单质,B是常温下呈液态的化合物,E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图中部分产物未标出)。?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的化学式?,写出反应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写出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鉴别G溶液中阳离子的方法 ?。
(4)将H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继续加热煮沸,得到的溶液颜色为_________
分散质的大小在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每空各2分,共14分)(1)Fe3O4? 3Fe+4H2O(g)
Fe3O4+4H2↑
(2)F3O4+8H+=2Fe3++Fe2++4H2O? 2Fe2++Cl2=2Fe3+2Cl-
(3)先加硫氰化钾溶液,没有现象,再加氯水,溶液变红。(也可写加氢氧化钠溶液)
(4)红褐色? 1nm----100nm
本题解析:A是用途最广泛的金属单质,则A是铁。B是常温下呈液态的化合物,且在高温下能和铁反应,所以B是水。E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则E是氯气。铁在高温下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其中D和氯气可反应,这说明D是氢气,C是四氧化三铁,F是氯化氢,溶于水即得到盐酸。盐酸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亚铁。H能和铁反应生成G,所以H是氯化铁,G是氯化亚铁,则I是氢氧化亚铁,J是氢氧化铁。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基础性试题的考查。试题难易适中,基础知识,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个训练。该类试题需要注意的是化学推断题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如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和社会生活,环境保护,化学计算等知识,还可引入学科间综合。它不仅可考察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方法。解框图题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寻找“突破口”,“突破口”就是抓“特”字,例如特殊颜色、特殊状态、特殊气味、特殊反应、特殊现象、特殊制法、特殊用途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一⑧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Ⅰ.(1)请画出元素⑧的阴离子结构示意图?。
(2)④、⑤、⑦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3)⑤和⑥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
(4)④、⑤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1组成的常见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Ⅱ.由表中①一⑧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A、B、C可发生以下反应(副产物已略去),试回答:

(1)若X是一种常见过渡金属单质,向C的水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检验此C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方法是?;又知在酸性溶液中该金属离子能被双氧水氧化,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A、B、C为含有同一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X为强电解质,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B,则B的化学式为?,写出A与C两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参考答案:Ⅰ.(1)
(1分)
(2)Na>S>O (2分)
(3) NaOH >Al(OH)3?(2分)
(4)
(2分)
Ⅱ.(1)先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加入氯水显红色。(或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2分) H2O2+2Fe2++2H+=2Fe3++2H2O (2分)
(2)Al(OH)3 (1分); Al3++3AlO2-+6H2O=4Al(OH)3↓(2分)
本题解析:Ⅰ.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H,②为C,③为N,④为O,⑤为Na,⑥为Al,⑦为S,⑧为Cl;(1)⑧为Cl,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根据原子半径比较原则: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在减小,原子半径为Na>S>O;(3)⑤为Na,⑥为Al,金属性Na>Al,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为NaOH >Al(OH)3;(4)④、⑤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1组成的常见化合物为Na2O2,其电子式为
;Ⅱ.(1)向C的水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C中含有Cl元素,X是一种常见过渡金属单质,则X为铁,A为氯气,B为氯化铁,C为氯化亚铁,C中的阳离子为亚铁离子,检验亚铁离子的步骤为先滴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加入氯水显红色(或者加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在酸性溶液中亚铁离子能被双氧水氧化,离子反应为H2O2+2Fe2++2H+═2Fe2++2H2O;(2)若A、B、C为含有同一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X为强电解质,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B,由转化关系可知,A为可溶性铝盐,B为Al(OH)3,C为偏铝酸盐,X为氢氧化钠,(或A为偏铝酸盐,B为Al(OH)3,C为可溶性铝盐,X为盐酸),则A与C反应的离子反应为
Al3++3AlO2-+6H2O═4Al(OH)3↓。
本题难度:困难
3、填空题 (16分)有A、B、C三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如下图:
(1)A与C形成的液态化合物是常见的重要有机溶剂,则A、B、C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2)X、Y为B、C两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标准状况下,X的密度为3.17g/L。Z是一种化合物,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钴玻璃),室温下0.1mol/LZ水溶液pH=13。X、Y、Z有如图转化关系:

①写出X与Z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
②已知丙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使品红褪色的气体。丁的电子式?,丁的水溶液pH?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将20mL0.5mol/L丙溶液逐滴加入20mL0.2mol/LKMnO4溶液(硫酸酸化)中,恰好褪色。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④写出X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的电子式?,?。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民族中学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铁锈(Fe2O3)做了系列实验,物质间关系图如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A、B、C三种物质的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
(2)写出由A滴入沸水中制备B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兴趣小组讨论了多种使B转换为C的方法,请写出你认为可行的一种方法: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填序号):______.
①B转换为C的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由A制备B时,加热越久越好
③物质B具有丁达尔效应
④把B、C的混合物过滤,滤液无色透明
⑤整个系列反应,都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参考答案:(1)铁锈(Fe2O3)和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的A为氯化铁,氯化铁滴入沸水中会获得B氢氧化铁胶体,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C氢氧化铁沉淀,故答案为: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铁沉淀;
(2)将氯化铁滴入沸水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原理是:Fe3++3H2O?△?.?Fe(OH)3(胶体)+3H+,故答案为:Fe3++3H2O?△?.?Fe(OH)3(胶体)+3H+;
(3)胶体聚沉的条件:加热或剧烈搅拌或加不与Fe(OH)3反应的强电解质等,故答案为:加热或剧烈搅拌或加不与Fe(OH)3反应的强电解质(写一种即可);
(4)①胶体的聚沉是物理变化过程,所以①错误;
②将氯化铁滴入沸水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加热时间过长会使胶体聚沉,不能长时间加热,故②错误;
③氢氧化铁胶体均具有丁达尔效应,故③正确;
④把氢氧化铁胶体和氢氧化铁沉淀过滤,均不能通过滤纸,故④错误;
⑤整个反应过程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无氧化还原反应,故⑤正确.
故选③⑤.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简答题 A、B、C、D、E分别代表5种微粒,每种微粒中都含有18个电子,其中A和C都是由单原子形成的阴离子,B、D和E都是分子;又知在水溶液中A跟B反应可生成C和D;E具有强氧化性.请回答:
(1)用化学符号表示上述5种微粒: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
(2)在水溶液中A跟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参考答案:(1)微粒中含有18个电子的阴离子S2-和Cl-;分子有:HCl、H2S、PH3、SiH4,F2、H2O2等,又知E具有强氧化性,则E应为F2,又知在水溶液中A跟B反应可生成C和D;根据以上物质的性质可推断A为S2-,B为HCl,C为Cl-,D为H2S,故答案为:S2-;HCl;Cl-;H2S;F2;
(2)H2S为弱酸,S2可与HCl反应生成H2S,故答案为:S2-+2H+=H2S↑.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