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题 下面是关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课题式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阶段,甲同学设计的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点燃酒精灯A、B的先后顺序为: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
(2)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3)洗气瓶中的实验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酒精灯B的作用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同学提出甲的装置太复杂,可将酒精灯合二为一,去掉B,而将尾气导气管出口旋转到A的火焰上即可。乙同学的设计是否合理?简述理由(从A、B使用的一致性的角度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丙同学质疑: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他设计在CO通入CuO之前,应先通入澄清石灰水,以比较排除CO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试对此作出评
价,你认为丙的设计
___________?(填“必要”或“不必要”)。)。
2、选择题 为测定放置已久的小苏打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⑴方案一: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至恒重后,冷却,称取剩余固体质量,计算。实验中加热至恒重的目的是?。
⑵方案二: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前先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液漏斗中应该装_____(盐酸或硫酸)。D装置的作用是?。
②实验中除称量样品质量外,还需称___________装置前后质量的变化。
③根据此实验得到的数据,测定结果有误差。因为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该缺陷是??。
⑶方案三:称取一定量样品,置于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向小烧杯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沉淀,称量固体质量,计算:
①过滤操作中,除了烧杯外还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判断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
③如加入试剂改为氢氧化钡,已知称得样品9.5g,干燥的沉淀质量为19.7g,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简答题 Ⅰ.化学兴趣小组对用铜制取硫酸铜晶体的试验方案作研究.甲组同学将铜粉投入盛有稀硫酸的容器中,不发生反应.他们向容器底部缓缓鼓入氧气,溶液慢慢变蓝色,若在溶液中放置有些铂丝,反应速率明显加快.此时,其他组的同学提出方案如下:
乙组:Cu
CuOCuSO4?
丙组:CuCuSO4
丁组:CuCu(NO3)2Cu(OH)2CuSO4
戊组:CuCuSO4
(1)甲组试验可用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_____;使反应变快的可能原因是______;从该反应器溶液(含有少量H2SO4以抑制水解)中取得产品的试验操作步骤应为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产品后的残留物质可循环使用.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化工生产①原理科学;②能量消耗低;③原料利用率高;④无污染.则在五组方案中,有科学性错误的是______?组方案,有污染的是______组方案,无污染但能量消耗较高的是______组方案,因此选择______组方案最好.
Ⅱ.另一化学兴趣小组从化学手册上查得硫酸铜500℃在以上按照下式分
CuSO4CuO+SO2↑+SO3↑+O2↑,便决定设计试验测定反应生成的SO2、SO3和O2的物质的量,并经计算确定该条件下CuSO4分解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试验可能用到的仪器如下图所示:

试验测得数据及有关结果如下;
①准确称取6.0g无水CuSO4;②在试验结束时干燥管总质量增加2.4g;③测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得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80mL;试验结束时,装置F中的溶液只含NaHSO4和NaHSO3.按装置从左到右的方向,各仪器接口连结顺序为:①⑨⑩⑥⑤③④⑧⑦②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
(2)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
(3)为减少测量气体体积引起的误差,应注意的事项有:
①装置内气体的温度应恢复到室温.
②______,
③______.
(4)通过计算,推断出该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实验题 某校学生化学实验小组,为验证非金属元素氟的氧化性强于硫和氮,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部分加持装置已略去)
(1)写出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B中出现黄色浑浊现象,产生此现象的离子方程式??。
(3)试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氯的氧化性大于硫的原因?。
(4)D中干燥管中出现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5)有同学认为D中的现象并不能说明氯的氧化性大于氮,需要在C之前加装洗气装置,请画出其装置图?(并注明盛装试剂)。
(6)还有什么方法能证明氧化性Cl2>S,用一种相关事实说明?。
5、实验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NO3-在不同环境中的氧化性。
(1)实验一:
①试管a、b中均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NaNO3溶液和等质量的铜片,加热,无明显现象;
② 向试管a中加入V mL NaOH溶液,加热,无明显现象;
③向试管b中加入V mL稀H2SO4,加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实验一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实验二:利用如图装置探究不同浓度HNO3的氧化性。
①已知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是电子移动方向。将铜、铁两极同时插入浓HNO3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指向铜,但迅速反转,指针偏向铁一端,此时铁作极_________(填“正”或“负”);指针反转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②将浓HNO3改为稀HNO3后,观察到电流计指针指向铜,此时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