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题 (10分)某中学化学实验小组为了证明和比较SO2与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装置:

(1)实验室常用装置E制备Cl2,指出该反应中浓盐酸所表现出的性质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试管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 ?, D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利用上述两发生装置按下图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通气一段时间后,甲同学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而乙同学的实验现象是品红溶液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浅。
试根据该实验装置和两名同学的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①试分析甲同学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不褪色的原因是:?
?。
②你认为乙同学是怎样做到让品红溶液变得越来越浅的?
?
参考答案:(10分)(1)酸性(1分)、还原性(1分);
(2)B溶液恢复红色(1分),? D溶液仍无色(1分)
(3)吸收多余的SO2和Cl2,防止污染环境(2分)
(4)①控制SO2和Cl2按物质的量之比1︰1进气,二者发生反应,生成无漂白性的H2SO4和HCl,SO2 + Cl2 + 2H2O =SO42-+ 2Cl—+ 4H+ (2分)
②控制SO2和Cl2进气的物质的量,使之不相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研究有机物一般经过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分离、提纯→ 确定实验式→ 确定分子式→ 确定结构式以下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方法错误的是
[? ]
A.蒸馏常用于分离提纯液态有机混合物
B.核磁共振氢谱通常用于分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C.燃烧法是研究确定有机物成分的有效方法之一
D.对有机物分子红外光谱图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某同学将一小块金属钠和一块铁片分别放在表面皿中,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该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
①假说法 ②实验法 ③分类法 ④比较法
A.① ②
B.① ③
C.② ④
D.② 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实验题 (12分)正丁醛是一种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右装置合成正丁醛。发生的反应如下:
。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列表如下:
?
| 沸点/℃
| 密度/g·cm-3
| 水中溶解性
|
正丁醇
| 117.2
| 0.8109
| 微溶
|
正丁醛
| 75.7
| 0.8017
| 微溶
|
实验步骤如下:
将Na2Cr2O7溶液与浓硫酸混合液放置在B中。在A中加入正丁醇和几粒沸石,加热,保持反应温度为90~95℃,在E中收集90℃以上的馏分。
将馏出物倒入分液漏斗中,除去水层,有机层干燥后蒸馏,收集75~77℃馏分。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能否将Na2Cr2O7溶液加到浓硫酸中,说明理由?。
(2)上述装置图中,B仪器的名称是?,D仪器的名称是?。
(3)温度计的作用分别是C1?;C2?。
(4)将正丁醛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水在?层(填“上”或“下”)。
(5)反应温度应保持在90~95℃,其原因是?。
参考答案:(共12分,每空2分) (1)不能,易迸溅?(2)分液漏斗?冷凝管
(3)C1控制反应温度;C2测定蒸馏出来气体的温度?(4)下
(5)既可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
本题解析:(1)因为浓硫酸的密度大,溶于水放热,若将Na2Cr2O7溶液加到浓硫酸中,容易发生迸溅,
故答案为:不能,容易发生迸溅;
(2)国库仪器的结构特点可知,B仪器的名称是滴液漏斗,D仪器的名称直形冷凝管,故答案为:滴液漏斗;直形冷凝管;
(3)根据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可知,C1控制反应温度;C2测定蒸馏出来气体的温度;
(4)正丁醛密度为0.8017 g?cm-3,小于水的密度,故分层水层在下方,故答案为:下;
(5)根据题目所给反应物和产物的沸点数据可知,反应温度保持在90~95℃,既可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故答案为: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描述中,符合化学科学的是
[? ]
A.“纯碱”就是碱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
C.“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的说法都与物质的化学变化无关
D.“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中的“曾青”是指青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