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P(g)十Q(g)
R(s),对此反应来说,下列能影响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①温度②压强③生成物的浓度? (? )
A.只有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和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
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但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措施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A.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B.升高温度
C.缩小容器体积
D.加入生成物
参考答案:A、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反应物的浓度不一定增加,如固体、纯液体,反应不一定加快,故A错误;
B、升高温度,增加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有效碰撞增加,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
C、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浓度不一定增加,如固体、纯液体,反应不一定加快,故C错误;
D、加入生成物,浓度不一定变化,如固体、纯液体,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实验题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某校化学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药品:铜、铁、镁、0.5mol/LH2SO4、2mol/LH2SO4、、18.4mol/LH2SO4
A:甲同学研究的实验报告如下表: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①分别取等体积的2mol/L的硫酸于试管中 ②?
| 反应速率镁>铁,铜不反应
| 金属的性质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
|
(1)甲同学表中实验步骤②为?。
(2)甲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还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B:乙同学为了更精确的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3)乙同学在实验中应该测定的数据是?。
(4)乙同学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实验药品?。该实验中不选用某浓度的硫酸,理由是?。
参考答案:(1)分别投入大小、形状相同的铜、铁、镁
(2)研究金属本身的性质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温度相同
(3)一定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或产生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4)镁(或铁)和0.5mol/LH2SO4、2mol/LH2SO4?常温下,镁与18.4mol/LH2SO4反应产生SO2,使对比实验的反应原理不同。18.4mol/LH2SO4使铁钝化
本题解析:(1)要比较不同的金属与硫酸反应的快慢时,三种金属的大小、形状相同应该是相同的,即答案应该是分别投入大小、形状相同的铜、铁、镁。
( 91ExAm.org2)由于三种金属是不同的,所以实验目的是研究金属本身的性质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比较不同的金属与硫酸反应的快慢时,处理硫酸的浓度、固体的表面积相同以外,溶液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
(3)要比较浓度不同的硫酸与同一种金属反应的反应速率快慢,可以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或产生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4)由于是比较不同浓度的硫酸与金属反应的快慢,所以选择的试剂应该是镁(或铁)和0.5mol/LH2SO4、2mol/LH2SO4。由于常温下,镁与18.4mol/LH2SO4反应产生SO2,使对比实验的反应原理不同,而18.4mol/LH2SO4使铁钝化,所以不能选择浓硫酸。
点评: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思路
1、准确地把握实验目的。
2、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实验原理。
3、结合实验材料,初步确定设计对策--实验方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可以通过出现浑浊的快慢来判断反应的快慢程度,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的是 (? )
实验
| 反应温度/℃[
| Na2S2O3溶液
| 稀H2SO4
|
V/mL
| c/(mol·L-1)
| V/mL
| c/(mol·L-1)
|
A
| 25
| 5
| 0.1
| 10
| 0.1
|
B
| 25
| 5
| 0.2
| 5
| 0.2
|
C
| 35
| 5
| 0.1
| 10
| 0.1
|
D
| 35
| 5
| 0.2
| 5
| 0.2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温度越高,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则反应速率就越快,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选项D中反应速率最快,最先出现浑浊,答案选D。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基础知识试题的考查。试题紧扣教材,旨在巩固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反应速率,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