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图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的运输,故A正确;细胞膜表面有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可与激素相结合,故B正确;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垂体,故C错;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细胞,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B.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C.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D.当人体大量出汗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上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A正确;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少时,就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发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B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C错误;当人体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最终由垂 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正确。
考点: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2011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toll样受体(TLR)”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并在细菌入侵时快速激活非特异性免疫。斯坦曼则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能激发T淋巴细胞,引起一系列反应,如制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A.toll样受体(TLR)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B.toll样受体(TLR)存在细胞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
C.树突细胞激发T淋巴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树突细胞能激发T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免疫的有关内容。由题意可知,toll样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其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存在细胞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AB正确。树突细胞激发T淋巴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树突细胞能激发T细胞分化只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而不能形成各种淋巴细胞,D错。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1和结构2中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当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C液会减少
C.当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大量累积在C液中时,B液会增加
D.当人进食l小时后,A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迅速升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液为血浆,B液为淋巴,C液为组织液,1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两者不同;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加;当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大量积累在组织液中时,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从周围吸收水分导致B液减少;当人进食1小时后,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为了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胰岛素分泌增加
考点:内环境?稳态调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的情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白衣天使为了抢救非典患者,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没休息时间,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的情况正确的一组是
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肾上腺素和醛固酮均减少
C.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大
D.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体内水分、糖类减少,通过调节导致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胰高血糖素增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