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脑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是由细胞坏死引起的。近日,某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能够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通过调控这个酶的合成,就可以调控细胞的死亡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坏死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一些细胞的坏死对人体也有益处
C.比如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死亡
D.抑制RIP3的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急性胰腺炎有治疗、防御的作用
E.在人体的癌细胞中,也可能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坏死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故A正确;细胞坏死对生物是不利的,故B错;从题中信息可知,急性胰腺炎是由细胞坏死引起,而RIP3的蛋白激酶的作用是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因此可以通过抑制RIP3的蛋白激酶的活性治疗急性胰腺炎,故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凋亡和酶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用含31P和32S的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有标记元素32P和35S的细菌,得到的子代噬菌体所含元素有
A.31P、32P 、32S
B.31P、32S、35S
C.31P、32P、35S
D.32P、32S、35S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P是组成DNA的元素,S是组成蛋白质的元素;
2、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细菌体内,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3、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来源于细菌;
4、合成的蛋白质外壳含有35S, DNA含有31P、32P;选C。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真核生物核基因上遗传信息表达的全过程发生在细胞的
A.细胞核
B.染色体
C.核糖体
D.细胞核、核糖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真核生物核基因上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就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其中转录的场所在细胞核,翻译的场所在核糖体。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含尿嘧啶“U”的是
A.核糖体
B.RNA水解酶
C.噬菌体
D.ATP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U是RNA所特有的碱基,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所以A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B.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蛋白质有变化
C.细胞生长,棱糖体的数量减少,物质交换速率提高
D.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糖蛋白减少,易扩散和转移,故A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改变,但蛋白质不同,故B正确。细胞生长,核糖体的数量据其功能大多数是逐渐增加,物质交换速率下降,故C错误。细胞凋亡是基因的程序性表达,个别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