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图表示温室内光照强度(E)与作物光合速率(v)的关系。在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当EB.当BC.当E>C时,可采取通风措施,保证作物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
D.如遇连阴天,温室需补光,选用红或蓝紫光最有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的有关内容。由图可知,.当E<B时,增大光合速率的主要措施是增大光合速率,A错;当B<E<C时,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B错;当E>C时,可采取降低CO2浓度措施,保证作物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C错;如遇连阴天,温室需补光,选用红或蓝紫光最有效,D正确。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能够传递和转化光能的全部色素都能吸收光能
B.叶绿体中分解水的部位在囊状结构薄膜,产生ATP和NADPH的场所在基质
C.H2O和NADP+之间形成连续不断的电子流意味着光能转换成了电能
D.NADP+转化为NADPH的过程中,需要提供一个氢离子和两个电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水的光解及产生ATP和NADPH都发生在光反应,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在含15N的原料中培养的具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一个精原细胞,转入含有14N的原料中继续培养,进行1次有丝分裂后再进行1次减数分裂,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无交叉互换现象),含14N、15N标记的DNA分子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依次是
A.100% 50%
B.25% 50%
C.25% 100%
D.50% 50%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规律及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可以判断出,精原细胞进行1次有丝分裂后得到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均含有一条15N和一条14N的单链,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只复制一次,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只有一半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15N标记,而所有的DNA分子都含有14N,所以最终的8个精细胞中有一半含有15N标记,均含14N标记。所以A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细胞分裂与DNA复制、同位素示踪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近日名为“我的皮肤”的生物活性绷带在英国诞生了,它给皮肤烧伤病人带来了福音。该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样本,再让其在特殊的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在患者的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加速伤口愈合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我的皮肤”的获得技术属于动物细胞培养
B.人的皮肤烧伤后会因人体第二道防线的破坏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C.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自患者本人的
D.膜片能否把细胞顺利“释放”到伤口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和细胞识别有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因为是采集一些细胞样本,再让其在特殊的膜片上增殖得到的,是属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故A正确。人的皮肤是第一道防线,故B错误。为了减少免疫排斥最好选本人的,故C正确。将膜片敷在患者的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一定依赖于细胞识别,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培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间把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将用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让其复制三次,则含有14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以及含有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DNA单链的比例依次是
A.7/8、1/4
B.1、1/16
C.7/8、1/8
D.1、1/8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用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让其复制三次,则产生的DNA分子共有23=8个,共有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有15N和14N的DNA分子有2个,其余14个只含14N的DNA分子,则所有DNA分子都含有14N;含有的15N脱氧核苷酸链有2条,占全部DNA单链的比例1/8;故选D。
考点: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