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一定浓度的2,4-D可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正确解释是
A.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
B.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
C.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D.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2,4—D在低浓度时,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在高浓度时,它不但能够抑制生长,甚至还能杀死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叶宽大平展,叶片的表面积较大,蜡质较少,幼芽裸露,所以吸收的药剂较多,幼芽易于受害。单子叶植物(如小麦)通常叶面较少,叶片直立,表面角质和蜡质也较多,幼芽为老叶所包裹,所以相对地吸收药剂量也较小,幼芽也不易受害。所以,同样剂量的2.4—D(浓度较高)能够抑制可杀死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却没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这说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对同一浓度的2.4—D敏感程度不同,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
C.ATP的合成和分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就发生了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A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会引起下个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发生改变,兴奋或抑制,而兴奋或抑制是通过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实现的,B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耗能过程,存在ATP的合成和分解,C正确;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D错。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a、b、c、d、e分别表示物质运输的途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③中产生的热量是维持体温的热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B.若①中胰岛素含量上升,则通过a途径的葡萄糖大于通过b途径的
C.图中所示的细胞中有作为温觉感受器的细胞,但没有作为冷觉感受器的细胞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③中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产生的能量是维持体温的主要来源,A正确。①血浆中胰岛素含量上升,导致血糖降低,即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入葡萄糖,进行氧化分解,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故通过a途径的葡萄糖大于通过b途径的,B正确。体温调节中感受器分为温觉和冷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和内脏器官,C错误。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A.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B.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C.吞噬细胞吞噬病毒
D.溶菌酶杀死细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属于体液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吞噬细胞吞噬病毒、溶菌酶杀死细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区别的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图表示将连接灵敏电流计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刺激该神经纤维的哪一部位时,电流计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现象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②④处刺激后,刺激部位距离电流计两端距离均不等,因此会引起两次方向相反偏转;③处距离电流计两端距离相同,因此兴奋传递到两侧的时间相同,指针不发生偏转。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