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Na+进入液泡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降低了细胞的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图中信息可知,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故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AB正确。Na+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浓度增大,增加了细胞的吸水能力,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C错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及从文字中获取信息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如图表示夏季晴朗白天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A.B两曲线表示不同CO2浓度下同一植物两个生理状况相同的叶片的光合速率,那么曲线A表示较高CO2浓度环境下的光合速率
B.如果A.B两曲线表示相同CO2浓度下同一植物两个生理状况相同的叶片的光合速率,那么曲线A表示较强光照下的光合速率
C.产生c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午气温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
D.影响ab段和de段变化的主要限制因子都是光照强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故A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故B正确;中午温度过高,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光合作用速率下降,但酶的活性没有改变,故C错;影响ab和de段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侧甲图表示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所需时间的示意图,乙图表示一定温度条件下酶活性的变化曲线。关于这两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利用一定剂量射线处理,基因突变较易在b时期产生
B.观察有丝分裂装片时,视野中的大多数细胞都处于a时期
C.在c点所对应的温度会使酶的分子结构被破坏
D.d点表示高温条件,是酶的最适温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为分裂间期,b为分裂期;基因突变较易在分裂间期;分裂间期时间更长,所以细胞数目更多;c点对应的温度抑制酶活性,d点可能为最适温度对应最高活性。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周期和酶活性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某一动物细胞连续进行三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数目为
A.4
B.6
C.8
D.10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NADP+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移动方向和得失电子的情况分别是
A.从囊状结构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获得电子
B.从叶绿体基质移向囊状结构薄膜、获得电子
C.从囊状结构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失去电子
D.从叶绿体基质移向囊状结构薄膜、失去电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光反应阶段,在囊状结构薄膜上发生:NADP++2e+H+
NADPH。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