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线题 (附加题)某实验小组开展对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发酵性能比较的研究,在相同的发酵条件下,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3次循环发酵的糖度变化曲线见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要求“在相同的发酵条件下”的目的是________。
(2)从图a看出,游离酵母发酵时,需要有较长的适应期和繁殖期,因此发酵速率较______,而固定化酵母的发酵速率则相反,原因是其酵母数量_______,适应期________。
(3)三图比较可以看出,游离酵母在重复使用两次后,其活性完全______________;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寿命则较__________。
(4)由图中可看出,_________越少,表示发酵性能越强。
(5)该小组在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过程中,选用海藻酸钠为包埋剂,以氯化钙为辅助材料,欲开展酵母细胞固定化条件的研究,请设计一个实验课题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科研人员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图甲、乙、丙为部分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
B.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
C.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复使用3次,之后若继续使用则酶活力明显下降
D.固定化酶的酶活力较高,主要原因是增加了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3、连线题 酵母菌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生物之一,在高中生物学中涉及多个知识点,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在①中,酵母菌与大肠杆菌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酵母菌具有________。
(2)酵母菌通过②和③的过程都能产生CO2,产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和_____。
(3)在④课题研究中,用特定的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定时________,将培养液滴在______上,经处理后观察和计数,最后建立了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_________。
(4)酵母菌在⑤中担任的角色是_________,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5)若选择酵母菌细胞中的质粒作为基因工程中的载体时,与目的基因之间形成重组质粒通常需要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
(6)在⑦过程中,不需要灭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7)酵母菌在⑧操作中,最关键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
4、综合题 某校两个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用车前草和酵母菌完成一些高中生物实验,有些问题需要你的帮助。
(1)甲组选用车前草作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其叶片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取叶片的下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含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原生质体内外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若将叶片的下表皮细胞依次浸于蒸馏水、0.3g/mL蔗糖和0.7g/mL,KNO3溶液中,观察其原生质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则A、B、C三条曲线中表示细胞在蒸馏水中和在0.7g/mLKNO3溶液中的依次是____________。

②利用其完成《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实验时,用10×的目镜和10×的物镜,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列相连的20个细胞,如果目镜不变,改用40×的物镜所看到的这列细胞的个数是______________。
(2)乙组选用酵母菌作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制作果酒时,需要适时拧松瓶盖,但不能完全打开,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实际操作中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拧松瓶盖间隔时间延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②用其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设计三组实验,定期对三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图2,分析三组实验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不同。
③用其进行《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实验,绘制图3(注: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图示曲线表明浓度为___________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酶活力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题 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制备好海藻酸钠后,需立即将其与酵母细胞混合以防凝固
B.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过程应用注射器
C.以恒定的速度把混合液注射到CaSO4溶液内
D.凝胶珠在溶液中应浸泡10min左右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