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是
A.大脑
B.脑干
C.脊神经
D.脊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人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 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B.产生抗体的细胞既可由b分化形成,也可由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C.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知,a、b、c、d表示的细胞依次是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浆细胞;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产生抗体的细胞为浆细胞,可由B细胞分化形成,也可由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BD对,C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
a.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图所示)。
b.去胚芽鞘尖端,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
c.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与b同样的试验。
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分析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单侧光对胚芽鞘尖端的刺激,①含生长素比②多。含生长素的琼脂能将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由于没有胚芽鞘尖端,所以单侧光不起作用,因此③与④含有的生长素一样多。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不能将生长素从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⑥中不含生长素。综上所述选D。
考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运输和功能的理解以及识图分析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糖尿病人的尿多,产生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管病变,使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使尿量增加
B.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影响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
C.病人因口渴而过多饮水,使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尿量增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糖尿病的特征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其中多尿的主要原因是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影响水分的重吸收,且葡萄糖的排出需要水作为溶剂。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什么?
A.一定浓度的CO2
B.肺牵张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C.呼吸肌本体感受器的传人冲动
D.一定程度的缺O2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关于A答案:动脉血液中必须保持一定的CO2分压,呼吸中枢才能保持正常的兴奋性。人如在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这是由于过度通气能排出过多的CO2,动脉血中PCO2下降,低于5.3kPa,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减弱。正常人动脉血中PCO2兴奋呼吸中枢的阈值大约为5.3kPa。吸入气中CO2浓度适量增加,使动脉血中PCO2增加,使呼吸加深加快。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4%时,肺通气量加倍;增加到10%时,肺通气量可增加8~10倍,但出现头痛、头昏等症状;再增加到40%时,则引起呼吸中枢麻痹,抑制呼吸。
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条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冲动分别由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神经元,使其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另一条是刺激延髓腹侧面的中枢化学感受区,再引起延髓呼吸神经元兴奋。两条途径中,后一条是主要的。因为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后,吸入高CO2后出现的呼吸加强反应,与未切断神经前相似。血液中CO2分压升高时,CO2分子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形成H2CO3,解离出H+,使脑脊液〔H+〕升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H+是化学感受器的刺激物。再通过神经联系到达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强加快。血液中〔H+〕增加促使呼吸加强加快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因为H+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关于B答案: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反射。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肺牵张感受器。吸气时,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发放冲动增加,经走行在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抑制吸气,从而抑制吸气肌的收缩而发生呼气。呼气时,肺缩小,对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了抑制吸气中枢的活动,吸气中枢再次兴奋,通过吸气肌的收缩又产生吸气。这个反射起着负反馈作用,使吸气不致于过长,它和脑桥的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动物切断迷走神经后呼吸变深变慢。肺牵张反射的敏感性有种系差异,正常人体平静呼吸时,这种反射不明显。要在潮气量增加至800ml以上时,才能引起肺牵张反射,在病理情况时,肺顺应性降低,也可以引起该反射,使呼吸变浅变快。
关于C答案:呼吸肌与其他骨骼肌一样,当受到牵拉时,本体感受器(肌梭)受刺激,可反射性引起呼吸肌收缩,此即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均证明,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参与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当运动或气道阻力增大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肌收缩增强,在克服气道阻力上起重要作用。
关于D答案:吸入气中O2分压稍降低时,对呼吸没有明显的影响。只有当吸入气中O2的含量下降到10%左右,使动脉血O2分压下降到8kPa以下时,则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加强呼吸运动。损毁或切断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则动脉血缺O2不再引起呼吸加强反射,因缺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呼吸,甚至可以使呼吸停止。
综上所述,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一定浓度的CO2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