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图表示用用电表测量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正确的说法是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30毫伏
B.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B点的电位
C.适当降低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将导致C点的电位增大
D.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相关知识。图中起点和终点的电位都是负电位,说明测定的是细胞膜内的电位。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90毫伏;左图装置测定的应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中的A或D点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甲图中膜外为正、膜内为负,所测电位为静息电位,对应乙图中A或D点的电位,电位差为-60毫伏;动作电位的形成是因为神经细胞外的钠离子的内流导致。C点对应动作电位,降低了外液中的Na+浓度,必然使得Na+内流减少,则动作电位减小,而不是增大。电流表的连接方式使电流表两侧有电位差,电流指针向左偏转,当受刺激后膜内外变为“内正外负”电流表指针则向右侧偏转,刺激过后膜内外又变为“内负外正”电流表又向左侧偏转。所以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寒温带湖泊中的某种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形成如右图所示的关系。与此原理最相近的事实是

A.一般生长在背阴处的植物叶肉细胞所含叶绿素比生长在向血阳处的要多一些
B.鼢鼠长期栖息在土壤潮湿、疏松的洞中,视觉极不发达
C.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D.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曲线图,随着水温的升高,该动物细胞代谢会增强,而水中氧气的含量反而下降,这时候机体会产生更多的血红蛋白来弥补,即水温高,水中氧气含量少,动物体内的血红蛋白多。生长在背阴处的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只有它的叶肉细胞所含叶绿素较多,才能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这也是与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一致的,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A。
考点:本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
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下图为突触结构的示意图,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A.a或b
B.c或d
C.b或c
D.a或d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知a为轴突、b为突触小泡、c为突触间隙、d为突触后膜;从题干中又知蝎毒阻塞“离子通道”,所以可推知其作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所以作用部位应为a、d。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指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上述ABC三项所
述均不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肌肉注射青霉素,是将青霉素主要注射到肌肉组织液中,
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
命现象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是记忆细胞
B.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C.切除胸腺的个体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减弱
D.记忆细胞能快速识别抗原,所以其产生抗体更快、更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有B细胞与T细胞及记忆细胞,A错误;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是能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C错误;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没有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减弱,C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不是记忆细胞,D错误 。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