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新华社北京2004年12月5日电,人类在战胜SARS的征途中迈出了坚实一步,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SARS病毒灭活疫苗I期临床研究。32位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其中24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证明疫苗是安全的,并初步证明有效。大学生正文成为注射SARS疫苗第一人,2004年5月24日第一次注射疫苗,天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注射,两次产生免疫力情况
A.不相同,第二次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
B.不相同,第一次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
C.相同 ,都产生了相同的抗体
D.相同,都具有相同的抗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次注射疫苗,是抗原第一次侵入人体,人体能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第二次注射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将抗原消灭,所以第二次产生的免疫反应较强。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SARS疫苗为素材,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如图为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
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 其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图中靶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所以A中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是不正确的;B中过敏原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是不正确的;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故C也不正确。
考点:免疫调节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丁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此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内即“外正内负”。错误;
B甲区与丙区此时都是处于“外正内负”状态,故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正确;
C 电流方向由正向负,故膜内从乙到丁,正确;
D 该图不能判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中的传导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中的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离子的变化情况。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关于高等生物生命活动调节。不正确的是
A.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B.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有关
C.在白鼠脊髓横断面的显微镜视野中,可以找到传出神经元和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
D.临床发现损伤人大脑中央前回底部的S区该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谈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A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通过改变细胞代谢来发挥作用,故正确;
B甲状腺激素能提高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生长激素主要是促进人体生长;性激素促进性器官的发育;正确;
C中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中脊髓找不到,错误。
D中S(speak)区,该区损伤,不能讲话,但能听懂话的含义,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激素调节、激素的功能、反射弧的结构、S区的功能。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题目考的比较综合,学生应该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有关人体血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当血糖低于45mg/dl就会发生晚期低血糖
B.正常的血糖值是80~160mg/dl
C.当空腹时血糖高于160mg/dl,称之为高血糖症
D.血糖浓度达到肾糖阈,就会出现尿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血糖的平衡调节,属于考纲分析判断层次。人体正常血糖含量是80~120mg/dl,B错;血糖在50~60mg/dl之间是低血糖早期,当血糖低于45mg/dl就会发生晚期低血糖,所以A选项正确;当空腹时血糖高于130mg/dl,称之为高血糖症,C错;当血糖浓度超过到肾糖阈时,就会出现尿糖,所以D选项错误。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