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人的睡眠状态一般在24小时内发生周期性变化。调控这一现象的部位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下丘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下列有关人体维持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引起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消耗葡萄糖增多使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碳酸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值无明显变化
D.维持体温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体稳态的有关内容。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引起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A错;消耗葡萄糖增多使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B错;肌细胞无氧呼吸不能产生碳酸,而是乳酸,C错;维持体温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调节,D正确。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某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痛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可能在
A.神经纤维
B.轴突
C.树突
D.突触间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纤维是轴突的上的一部分。由于题中提出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因此可排除ABC三项。而突触间隙中存在神经递质的传导,因此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的量大约是体液总量的1/3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指的是人体的细胞外液,A正确;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B正确;细胞内液约占体液总量的2/3,细胞外液约占体液总量的1/3,C正确;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小肠壁的肌细胞必需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间接吸收葡萄糖,D错。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细胞外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人体细胞外液知识的要点,具有理解、思维判断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列关于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淋巴渗入毛细血管壁即形成血浆
B.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参考答案:A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淋巴不能渗入毛细血管,也不能渗出毛细淋巴管壁,而是通过淋巴循环最后进入锁骨下静脉与血浆联系,AD两项错误;组织液大多数进入血浆,少部分大分子物质渗入毛细淋巴管。
考点: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关系,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