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雷(P.M.Ray)将燕麦胚芽鞘切段放入一定浓度生长素的溶液中,发现10~15min后切段开始迅速伸长,同时溶液的pH下降,细胞壁的可塑性增加。将胚芽鞘切段放入不含生长素的pH3.2~3.5的缓冲溶液中,则1min后可检测出切段的伸长,且细胞壁的可塑性也增加;如将切段转入pH7的缓冲溶液中,则切段的伸长停止;若再转入pH3.2~3.5的缓冲溶液中,则切段重新表现出伸长。基于上述结果,雷和克莱兰于1970年提出了生长素作用机理的酸生长理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上存在着运输H+的载体,生长素使其活化
B.生长素作用于细胞后,细胞将H+通过协助扩散运出细胞
C.给植物细胞提供酸性环境,不需生长素也可生长
D.应用生长素处理切段后,溶液中H+浓度会增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将燕麦胚芽鞘切段放入一定浓度生长素的溶液中,发现10~15min后切段开始迅速伸长,同时溶液的pH下降,细胞壁的可塑性增加,说明细胞膜上存在着运输H+的载体,生长素使其活化,故A正确;H+由细胞运出需克服浓度梯度,并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故B错误;H+运出细胞后,溶液中H+浓度会增加,溶液的pH下降,故D正确;将胚芽鞘切段放入不含生长素的pH3.2~3.5的缓冲溶液中,则1min后可检测出切段的伸长,且细胞壁的可塑性也增加,可见只要给植物细胞提供酸性环境,不需生长素也可生长,故C正确。
考点:本题以雷和克莱兰的实验为素材,考查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及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考生审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时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A.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
B.尖端下面的一段、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尖端下面的一段、胚芽鞘尖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熟,并无涩味",这是宋朝苏轼《植物粗谈·果品》中记录的一种方法。此文中"气"指的是什么,其功能是什么
A."气"指的是气为CO2,作用是使柿成熟
B."气"指的是乙烯,作用是去除柿的涩味
C."气"指的是乙烯,作用是使果实催熟
D."气"指的是生长素,作用是促使子房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与植物的向性运动关系最密切的代谢产物是
A.乙烯
B.吲哚乙酸
C.氨基酸
D.细胞分裂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植物的向性运动与生长素的调节有关,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乙烯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都与植物的向性运动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物质
B.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C.乙烯利是一种具有催熟作用的生长调节剂
D.生产上使用2,4-D时不需要考虑浓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相比,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生产上使用2,4-D时同样需要考虑浓度,所以D不正确。
考点:植物激素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