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分)
⑵材料一中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有哪些设计方案? (3分)
(3)同为启蒙思想,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与欧洲启蒙思想家相比,我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在思想主张内容上的最大差异是什么?(2分)
(4)材料二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1分)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对中国的冲击是如何使“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的?(2分)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材料2:夫治天下犹曳(牵引)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3: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以上均为黄宗羲的观点
(1)材料1中黄宗羲提出古代?“天下为主,君为客”和“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用意是什么?
?
(2)材料2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
(3)材料3中黄宗羲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什么场所?目的何在?
?
3、判断题 明清两代出现了具有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并批判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工商皆本”的观点。
简述明清“早期启蒙思潮”产生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导致明清之际产生“活跃儒家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外,还有?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5、判断题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