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蒋总统集》
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出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请完成: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不同:蒋介石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变化: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材料一“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 可知国民党败退台湾初期蒋介石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可知周恩来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材料三“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可知国民党当局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
点评:文献型材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概括、(综合)分析能力等,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考查资料多为对联、诗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史籍文书等等。
对策:考生要全面阅读史料,找准史料反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主体对象)三要素,然后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回答。回答时请注意以下问题:切忌只看前两句,后面不看,以为全懂了,按习惯去做,结果文不对题;按要求回答,切忌不管几问,在第一问中全写完,二、三问便无话可说;可以多写几句,但前后答案不能矛盾。原则上一句话一分。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是毛泽东著名的诗作《七律·长征》,中央红军被迫进行这万里长征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共仍未找到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B.“左”倾冒险政策使中共失去了农民支持
C.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严重失误
D.中共认识到北上抗日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 项表述有误,长征前中共已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D项表述也不正确;第五次反“围剿”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推行的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关键信息: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题干材料反映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资本输出为主的现象,故C项正确;AB项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D项是资本输出为时期,但条约内容反映这一要求不是《辛丑条约》,D项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关税的机会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的内容是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故①说法正确;根据“利益均沾”原则,③说法正确。故选B。②说法与史实不符;④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甲午中中战争对中国产生了许多严重的影响,这其中包括
①台湾与祖国分离五十年 ②列强的侵略势力从此由沿海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③直接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野心 ④中国东北成为沙俄与日本争夺的焦点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