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柏拉图和孔子所倡导的社会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
A、道德约束
B、理性制约
C、等级秩序,互不越位
D、反对财产私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故选A。
考点: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思想。
点评: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大致起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同一时期的希腊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有人做过统计,《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概率很高,达109次之多,这一现象说明
[? ]
A.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
B.“仁”的思想在春秋时已经成为主流
C.孔子一贯很重视“仁慈”
D.“仁政”为春秋多数统治者所接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看法: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变数,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世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这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这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是不能实现的;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2)概括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问题?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改变。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西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步确立了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明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