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菁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间菁英往体制内……流动……带来……良性的社会治理”可知该制度应为通过考试选官的科举制。该制度使得平民通过考试的方式加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了封建统治。故本题应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反腐败是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一大亮点。全会公报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公报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中国古代为整顿吏治,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制定的监察制度,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世祖纪》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慢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
“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宋代对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不得照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①监察制度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完善。②监察组织严密、独立,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或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③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有相对的独立性。
(2)要求: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或从政经验)。不良后果:往往会导致御史滥用职权。
(3)特点:①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重奖重罚。②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从严惩处。
(4)重要影响:积极: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加强了君主专制;监察官员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法律、政令的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消极:会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等。
(5)启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反腐倡廉;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仁义为本,制定唐律
D.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3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3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列宁心目中无产阶级政权的特点。(2分)
(5)依据材料五,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3分)
(2)理解: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1分)
进步作用: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2分)
(3)完美之处:不流血、妥协。(1分)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2分)
(4)特点: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2分)
本题解析:(5)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2分)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发展变化的分析与理解。首先要分析题意,要求回答的是“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故要联系着三代的时候,我国宰相制度的演变内容是什么,注意语言措辞准确。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与理解。首先要结合材料“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及所学的雅典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分析回答第一小问。联系整个梭伦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历史作用。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光荣革命”及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分析与认识。第一小问实际上就是对“光荣革命”特点的正确理解:以妥协、不流血的方式取得胜利。对于后一问要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分析解答。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无产阶级政权特点的正确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紧扣材料“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并联系巴黎公社的相关内容分析。
第(5)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联系所学及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分析归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的发展沿革;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与特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大清律例》载:“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
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
B.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C.子女都有平等继承权
D.嫡庶长幼之趋于淡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