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五条誓文》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则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他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明治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他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意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3)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的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
B.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帜
C.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
D.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急起直追”说明AD正确;“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说明B正确;C表述不正确,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说明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材料中无从体现这一点,因此选C。
点评:用综合分析法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2.内容: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3.评价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⑤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4.局限性: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的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 ]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B.《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
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
D.《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新青年》创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发行量长期徘徊在1000册左右;1918年后,发行量猛增至20000册。出现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 ]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文学革命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