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著名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指出: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种种不利因素”包含( )
①政治体制 ②科技没有突破传统科技的藩篱(或没有形成近代科技)
③理学的束缚?④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政治体制是指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的过度专制影响了北宋的发展程度;北宋的科技仍然属于传统科技,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也影响到了经济发展;理学过分压制人民的基本物质欲求而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统治秩序,导致对国家发展不利;小农经济的存在和占统治地位对于经济发展也极为不利,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5分)19世纪中期,不论对于中国历史还是对于世界历史,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杉原薰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支持或反对“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观点的主要理由(7分)。
(2)写出19世纪中期以来推动经济史主体在“西方”成长的主要政治、经济与科技因素(9分)。
材料二?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认为:到19世纪中期,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全都卷入整体世界,人类到此才真正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活动舞台。这一时期,由于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任何新技术、新思想、新理论等,都有可能在国际广泛传播,都有可能为其他民族所利用。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任何文化既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由于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任何新技术、新思想、新理论等,都有可能在国际广泛传播,……这一时期任何文化既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9分)
参考答案:
(1)支持:(1分)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发展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基础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6分)或反对(1分):尽管农耕经济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工业文明过度的基础。(6分)
(2)政治上: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自然科学发展迅速,进化论、电磁学、相对论、量子理论等成果促进了人类进步。(9分)
(3)工业革命随着交往传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促进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并传播到世界,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9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再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即可说明材料观点的主要理由。
(2)考查了教材的基础知识,实际上考查了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崛起和发展的政治、经济与科技原因,结合该时期的史实回答即可。
题目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在全球性传播,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结合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明传播的史实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

——摘自任文使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
(2)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
(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4)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和嘉许,下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

[? ]
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