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西汉董仲舒倡导的儒学,核心是 ①民贵君轻 ②德治 ③君权神授 ④天人感应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选择题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
3、选择题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对该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B. 认为理学导致中原地区沦丧C.片面地认为理学空谈误国 C. 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
4、选择题 “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文中的先生提出的理论应该是A.格物致知B.宇宙便是吾心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D.致良知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材料二:(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材料三: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回答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3分)(2)据材料二,概括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3分)(3)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