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期,许多历史学家相信,历史研究可以去除主观因素,达到完全客观的境地。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这种对历史客观性的信心?(?)
①“历史是一门科学,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
②“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透过我的口在说话。”
③“我们只要把材料准备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
④“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故选C。A项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B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君臣关系的紧张,而是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D项材料中未体现。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着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和地方分权不断削弱。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的史实,评述以上观点。
参考答案: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
列宁的话适合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①战争给新势力提供了发展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提供了前提。③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做这类题的规律是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分析历史事件,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也应看到其局限性,并能分清以哪方面为主。做这类题还应熟知历史事实,否则便成无米之炊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制度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是指
A.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54年的一届人大制定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关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B、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C、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具体步骤和途径
D、后者因前者在发展上有所削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