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参照作者这种思路,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需要
B.西方“民族自决”思想在中国传播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D.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出现了反帝活动,体现了“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西方“民族自决”思想在中国传播体现了材料中“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体现了材料所说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材料没有听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因此答案为 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4分)近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相互推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设置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
——白莉、汪刘生《中西文化冲突与教育价值取向》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
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四?准此以定中国教育之方针,教于斯,学于斯,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乎?依此方针,说其义于下方:(一)现实主义。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二)惟民主义。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三)职业主义。现实之世界,即经济之世界也。……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
——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教育的进步与不足,并据此概括其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1)进步:向西方学习;不足:仅限于科技、军事、语言等领域。(2分)特点:中体西用。(1分)
(2)突破:力倡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积极影响:推动了政治变革和近代教育的发展。(2分)
(3)宗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1分)要义:现实主义,民主,职业训练、振兴实业。(3分)
(4)民族危机的刺激,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推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由关注器物、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3分)
本题解析:(1)据材料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由题干中“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可知,教育的近代化是向西方学习,但是开设的学校限于科技、军事、语言等领域。关于特点总体上体现洋务运动的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从材料中“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可知维新运动学西方上升到制度层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关于积极影响通过材料中“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可知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和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3)概括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审题可知答案就在材料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旨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通过材料中“(一)现实主义(二)惟民主义(三)职业主义。”可知现实主义,民主,职业训练、振兴实业。
(4)材料一体现了民族危机的刺激呼唤着教育的改革,材料二三体现了维新派和激进派对教育近代化的想法以及尝试,政治的近代化可以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反之,教育近代化也可以推动教育近代化。还有由关注器物、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而在其中都渗透着教育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给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朱熹笔下的孔子
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陈独秀的孔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C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代表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林则徐《四洲志》
D.顾炎武《日知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的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因此选择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