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参考答案:正确
本题解析: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故本题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面言论是孟子思想体现的有: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制天命而用之”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②是荀子的思想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但在近代中国迈出这一步,并把这一步向前推进,却是坎坷的。尽管那些主张学习西方的早先的中国人,大都是激于外国侵略,耻己之不如人,要把别人打痛了自己的东西学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仇雪恨。……还有一层.为使中国放眼世界,不要徒以“汉官威仪”自诩,而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落后状况。?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柬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的,属于新派人物。?——摘编自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飘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原因。(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3分)
(3)你是否认同材料三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10分) (1)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科技,抵抗外来侵略(或报仇雪恨);放眼世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2分,任答两点即可)
(2)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2分)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3分,任答两点即可)
(3)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极力宣传西方启蒙思想,但终因历次运动脱离群众尤其是农村中的广大农民,所以先进的思想对中国影响很小。(3分)或不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对西方思想的宣传活动持久、深入,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先进思想观念已经广泛并逐渐深入人心。(3分)(任选一种观点回答即可)
本题解析:(1)侧重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原因,注意材料信息“大都是激于外国侵略,耻己之不如人,要把别人打痛了自己的东西学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仇雪恨”“还有一层.为使中国放眼世界” “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落后状况。 ”
(2)让学生分析材料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气象,“不剪发不算革命”“在服饰上”“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考查学生论证、探讨与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问题的第一步是要准确理解材料,能够归纳出材料的主要观点,其次是要明确你自己的观点态度,第三步是必须结合相关史实对你自己的观点作出论证。这种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是当前高考中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点评:解答历史材料题的方法可归纳为四步。即审题、读题、链接、答题。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是作好材料题的前提。审读设问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去解答材料题。读题就是读懂材料.这是作好材料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读材料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前后设问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链接就是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的关系.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首先将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确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寻找热点问题和教材的关联点.从而将教材内容与热点结合起来。答题就是精心作答.这是解答材料题的落脚点。一般而言。作答的方法有三:一是直接引用材料中某些词句来回答。这是指材料的语句本身较为明确地反映了材料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二是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关联点后。可根据设问联系教材的相关结论.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语句作答:三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列出答案。既不用教材内容直接作答。也不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与此同时.还要表达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以上四个步骤有的有先后.有的则是同时的.只要平时按步骤有序地多练习多作题.也就能够掌握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
——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的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在秦国对待宾客态度的不同及理由。对此,秦始皇的做法是怎样的?(6分)
(3)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特点。并指出其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5分)
参考答案:(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秦国经过变法国力强盛;人民渴望统一。(4分)
(2)态度及理由:宗室贵族主张逐客,认为宾客是诸侯派到秦国的奸细;李斯反对逐客,认为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4分)
做法: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2分)
(3)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任用各种类型的人才。(3分)
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可直接概括秦统一的历史背景。(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秦国宗室贵族主张逐客,认为宾客是诸侯派到秦国的奸细;李斯反对逐客,认为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而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3)从材料三文字“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说明了秦国用人的特点是唯才是举;善于用人;任用各种类型的人才;这种队人才的任用模式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
点评:秦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为秦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无疑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极高的个人价值,这也正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对秦始皇一直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结合秦朝社会的时代特征来进行。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别肠转如轮……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可知这应为西方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其快捷的特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本题应选A项;其他三项的表述题目中均未涉及,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