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 ]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2、判断题 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发展进步之处主要是
A.农民向封建国家承担定量田租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C.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
D.人头税被废除了
3、判断题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4、判断题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12分)
5、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我国农业走向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历史因素有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②土地逐步私有化?
③农业生产家庭化?④均田制的推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