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6分)
(2)材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4分)
(3)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试述你的理由。(6分)
(4)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4分)
参考答案:(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少有大志,注重调查,了解民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6分)
(2)从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历史的贡献的角度。(4分)
(3)无论同意甲还是乙的观点,都要重点突出,自圆其说。(6分)
同意甲:青苗法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
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4)所拟题目规范、切题,如青苗法作用之我见。(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1)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了 解社会现状”“ 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在结合时代背景即可。(2)“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可以看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分析的(3)本问是开放性试题,观点可自选,言之合理即可。(4)材料中讨论的观点是青苗法的利弊,只要围绕这一范围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在20世纪来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天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葭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遵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1)举例说明王安石如何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的?并予以评价。(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政”的特点。(6分)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3分)
参考答案:
(1)“青苗法”。(1分)
积极作用:限制高利贷盘剥,提高国家收入,减轻农民负担。(3分)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强制借贷现象,反而增加了中小农户负担(或实际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2分)
(2)特点:改革的范围广、力度大;具有浓重的实用色彩(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改革经济体制为主;遵从经济规律,通过提高消费力来拉动经济发展。(答出三点即得6分)
(3)共同点: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3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中的贷款方法应该是指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关键是理财,而理财以农事为先,所以在他众多的经济改革措施中具有贷款性质的措施是“青苗法”。对于青苗法的评价要一分为二,这与他改革的目的是有关的,所以评价时要注意这个关键点。
(2)第二问,依据材料中的“‘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天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可得出结论。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高度的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3)第三问,两则材料涉及的内容都是政府的行为,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而进行的改革,所以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利用政府的(国家的)力量干预经济。改革本身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政府干预改革或是政府直接主导进行改革属于正常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前宋朝的“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5分)
材料三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3分)
材料四?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2分)
(5)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今天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2分)
参考答案:
(1)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出现“三冗”现象。(2分)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2分)
(2)改革: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2分,任答两点即可)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3分)
(3)缺乏社会机制(或独立的银行、法律机构)的有效保障;地方官员在实施中片面化简单化,罔顾农民实际情况;部分官吏借机勒索百姓。(3分)
(4)从根本上讲,北宋的社会、经济基础远还未发展到适应这种改革的地步。(2分)
(5)限制统治集团特权;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为国为民勇于担责;强烈的变革精神。(任答两点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材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中期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2分)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5分)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财政危机,积贫积弱。(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边患危机)(2分)
(2)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2分)体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3分)
(3)态度:基本肯定;(1分)理由: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据材料一“朝廷有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以困天下之财”,导致政府财政困难,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围绕理财措施的争论,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双方各自的观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分析回答。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主流应该肯定”,可见作者对变法持基本肯定的态度。
点评: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今则西戎以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烦,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三?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势必民渐”,也许能够成功。
《宋史·范仲淹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模扩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9分)
(2)结合材料三观点及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背景:官僚冗滥,吏治腐败;财政紧张,百姓负担沉重;少数民族威胁,社会矛盾尖锐。(9分)
(2)原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及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反对。(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