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8分)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4分)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3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归纳:范仲淹主张“取以经济之才”;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时事之策;司马光主张“专用经、义、论、策”。
(2)第一小问联系王安石变法在政治方面的内容回答;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3)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点评: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三书的重新解释,命名为《三经新义》,并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革科举制度与整顿太学
B.发展儒家理论,弘扬儒家思想
C.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与制造舆论
D.为宋神宗治国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的取士之法,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取士之法的目的是为顺利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人才,C项正确;AB项是内容,D项“提供理论参考”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考点:取士之法的目的
点评: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目的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项具体措施。其中,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这一点具有积极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时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写道: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1)材料一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2)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拿破仑,沙皇以解放者的身份进入巴黎。而40年后,俄国却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沙皇俄国从令人敬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俄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二? 1862年,高杉晋作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绝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在于“……既不造能阀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能造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3)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怎样的针对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通过上述看似时间和地域上毫无联系的改革,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共性认识?
参考答案:
(1)方面:理财和军事。
认识:作者认识到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并未认识到王安石变法并未真正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2)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两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
(3)原因:军事力量薄弱,思想保守。
措施:明治维新。
影响:成为军事强国,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4)第一层:万物皆变。第二层:只有通过改革,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题解析:本题的前三问可以在阅读理解材料、提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点睛之笔在第(4)问,这是考查宏观把握材料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题目虽然强调了时闯和地域上无差别,但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点即改革,实际上就是对改革的认识,注意不要仅停留在材料上,应上升到理论方面。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材料四?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4分)
(3)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4分)
(4)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苏轼的真正意图是什么。(3分)
(5)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2分)
参考答案:(1)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少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6分)
(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正确分析,即可得分。)(4分)
(3)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4分)
(4)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骤至富强,最后“得天下”,这是客观的;秦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灭亡,这是秦施暴政的结果。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苏轼借此从某种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3分)
(5)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争。(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成理就可以得满分。)(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