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种状况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被迫改变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判断题 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中曾说:“乡下人看上海,看到的是繁华。道德家看上海,看到的是罪恶。文化人看上海,却每每看到的是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 ——《民立报》1911年7月3日。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上海档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源于中英的哪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如何?(2分)
材料三:“四围马路各争开,英法花旗杂处来。怅触当年丛冢地,一时都变作楼台。”
——19世纪70年代竹枝词
(2)竹枝词所咏的是何事?其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四:“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五: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
(3)“火树千株”指的是什么?它的发明源于哪次工业革命?(2分)
材料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4)上海人民阅报风气的形成始于哪份中文报刊的创办?其主要价值如何?(2分)
材料七:余游上海十余年矣,寓庐属在洋场,耳闻所及见闻逐髁,……此邦自互市以来,繁华景象日盛一日,停车者踵相接,入市者目几眩,骎骎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之。来游之人,中朝则十有八省,外洋则二十有四国。”? ——葛元熙《沪游杂记》自序
(5)上海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请概要评述上海的近代化。(15分)
3、判断题 材料一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三种观点:
观点一:民族的马克思主义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马克思主义现在只能是,将来也永远只能是国际主义的学说。
观点二:着重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把握它的唯物辩证法,并且必须精通他们自己的所专门研究的科学部门中已有的成果,以达到中国各门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化。
观点三: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另一方面,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孔朝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在武装群众的工作中,必须对于工业城市的无产阶级加以最大的注意,绝不能把工人阶级的武装暴动看成对于乡村游击战争的简单响应或补充。谁不懂只有工业城市是暴动的组织中心,谁不懂只有无产阶级是暴动的领导力量,谁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暴动策略丝毫也不懂。——《王明言论选集》
材料三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种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问题上的区别。
(2)据材料二、三,指出王明和毛泽东的观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他们的不同观点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观点与材料一中的哪个观点是一致的?为什么?
4、判断题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他们都不同程度的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
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
B.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
C.缓和一战前夕在远东地区的形势
D.共同支配中国
5、判断题 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划定使馆界 ④在通商口岸设厂
[?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