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 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所以,?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来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依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参考答案:(1)相同的:都主张以民族主义来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3分)
不同点: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认同精神。(4分)
(2)原因: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4分)
影响: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2分)
(3)认识:是想要与时俱进;思想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分)
本题解析:第(1)问,联系材料中梁启超的相关观点“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 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 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联系材料中孙中山的相关观点“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相比较可知,二者都主张用民族主义建国,都反对大汉族主义,都主张用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也有不同之处梁启超用进化论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则更强调共和精神;第(2)问,从材料中“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以1919年为分界线”联系1919年相关的史实可知这一年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爆发;联系相关史实可知,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同时提出了三大政策,进行国共合作;第(3)问,问开放行设问,练习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三民主义的内容与评价。内容:(1)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帝联俄);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评价:(1)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在全国展开。(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内容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的著作是
[? ]
A.《四洲志》
B.《各国律例》
C.《海国图志》
D.《变法通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李鸿章这一观点体现的思想是(?)
A.师夷长制以制夷
B.发工商业,与列强商战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唯独枪炮、铁路、机器等科技不如西方。为此,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的伦理纲常作为治国之本,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A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B、D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故选C。
点评:关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还可以考查其作用和局限:洋务派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创办近代企业,发展新式教育,建立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洋务派仅靠引进先进科技而不变更封建制度,无法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46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在福州台江吉祥山创办福音精舍,以学习《圣经》为主,兼修国文和自然科学(“格致”课)。这是福建省开办最早的新式普通中学教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推动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B.我国的思想文化近代化历程萌发于福州
C.近代教育是西方文明传播的产物
D.新式学校取代私塾教育已成为当时社会主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 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粱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四: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粱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从传统教育开始转变为近代教育;从封闭教育开始转变为开放教育。
(2)相同;兴办新式学堂(或培养近代人才)。不同:变革科举制度;提倡教育为本。
(3)目的:培养维新人才,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展;使国家富强(或救亡图存)。
(4)现象:官办学堂与民办学堂并举;创办学堂与兴办新文化事业并举。
作用:促进近代思想启蒙;推进教育近代化;留下宝贵的文明遗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