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百姓”这一称呼在战国前后的变化,而且基础广泛化,由“贵族”到“民众”,这说明了宗法制的衰败。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可以看出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同姓亲族,这是主体,还有姻亲、功臣和先代贵族等。故选C。A项是原始社会的王位传袭制度;B项是土地制度;D项是秦朝以后实行的政治制度。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材料一 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
材料二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宋)欧阳修《新唐书·职官志》
(1)据材料一,分析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中书在职权上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三省的概况。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从汉至唐宰相制度的演变规律。
参考答案:
(1)东汉时虽事归台阁,但尚书还只是预闻政事,并未尽夺三公职权;到魏晋以后,三公权力旁落。中书长官是宰相,掌管国家机要事务,权力越来越大,并最后取代三公。
(2)①最初,三省长官共议国政,都是宰相。但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便以尚书省的副职为尚书省长官。后又以中书令、侍中品位高为名,让其他官吏以“参知政事”“平章事”等名义成为宰相。②政事堂为众宰相的办公场所。③政事堂最初设于门下省,后移到中书省,后又改名为“中书门下”。表明门下省、中书省长官的决策权逐渐扩大,尚书省长官的决策权逐渐缩小直至退出决策机构。
(3)①三公的实权越来越小,中书的权力越来越大,并最后取代三公成为宰相。发展到唐朝,便形成尚书、中书、门下并立的三省制。②相权一次又一次被分割,越来越分散。但宰相的职务并未被取消,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意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分析指出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中书在职权上的情况即可。第(2)问,抓住“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仆射为尚书省长官”“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进行概括。第(3)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相权被分割并逐渐削弱)进行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