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先前诸子中考虑天人关系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即所谓的“人定胜天”;而“天与人不相胜”是庄子的观点,把人作为自然或宇宙的一部分,不把自然当作人的对立面。因此D 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有同学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应该包括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①项明显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百家争鸣当中并未出现民主思潮;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是新旧思想激烈的碰撞的时期,阶级关系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新制度逐步的确立。因此②③④正确,故选D。
考点:中西思想领域里的变革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是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学派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也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欧洲17--18世纪是启蒙运动时期,为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也是西方思想引进的时期,宣传西方政治文明探求救国之路。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尧舜之道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下列观点与本材料作者观点相似的是( )
A“克己复礼” B“穿衣吃饭,即是伦理”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大体含义是古圣先王的治国之道是重视农本生产勿夺农时,即孟子所主张的要对民众实行仁政,而备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仁政的特质,A D两项是压抑人性的表现,C项与仁政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点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容丰富,多反映在儒家学说中,先秦时期的孔,孟,荀三位思想均有所论述但又各不相同。以后儒家弟子即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完整,即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出现达到顶峰。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的民本思想却有本质的不同,希望仔细理解体会。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公羊春秋》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儒林外史》和儒家思想无关,所以,凡是含③均是错误,C①③ 和D③④均是不能选的。而④《孔子改制考》则是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②AB两项均含有,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②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近代中国反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