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①联合国? ②世界银行?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④关贸总协定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建立“幼有所教,壮有所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梦想和追求。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摘自《孟子》
材料二?“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民生主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古代所万不能及的……统计上,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企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还禁止雇佣16岁以下童工。1935年的《社会保险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材料四

二战后美国股票持有者增长图
材料五?在1958年8月19日的讲话中,当谈及人民公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人多,地大,生产规模大,各种事业大;政社是合一的;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如果做到吃饭不要钱,这是一个大变化。大概十年,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上面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对农民的主张在当时有何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及其实践效果。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从罗斯福新政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的变化有何突出特点,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建立人民公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5)依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革分配制度两者的关系。
参考答案:(1)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意义:一方面可以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这些对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巩固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2)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训,提出平均地权。
效果: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特点:①保护工人的权利,通过立法确立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作时间。②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拥有股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原因: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4)主观原因: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5)发展生产是第一位的,是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但如果没有合理的分配机制,就会使发展生产增加的物质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从而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因此,应当将发展生产与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应当将两者割裂。
本题解析:第(1)问,抓住孟子的“仁政”主张即可作答;第(2)问,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即为“平均地权”;第(3)问,材料三、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社会化;第(4)问,关键是明白人民公社化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实际;第(5)问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的发展战略是
A.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B.科教兴国
C.启动“希望工程”
D.尊师重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95年国家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故选B。
点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
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C.孟子的“性善论 ”
D.荀子的“性恶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以荀子的思想为内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对人的本性需求的阐述旨在说明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据此判断符合荀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的,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有?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中西文化交融的表现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主题是讨论旗袍,与②项内容无关。正确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